香薷,见过吗?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
香薷来源产地
为唇形科植物江香薷或华荠苎的带根全草或地上部分。
夏、秋季茎叶茂盛、花初开时采割,阴干或晒干,捆成小把。
野生于草坡或林下,海拔至1400m。
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别名香菜;香茅;香绒;石香茅;石香薷;香茸;紫花香茅、蜜蜂草、香薷、细叶香薷、小香薷、小叶香薷、香草、满山香、青香薷、香茹草、土香薷、土香草、石艾、七星剑。【炮制】
拣去杂质,用水喷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即得。《雷公炮炙论》:凡采得(香薷),去根留叶,细锉,暴干,勿令犯火。【原形态】
直立草本,茎高55-65cm。基部分枝较长,向上分枝渐短。茎四棱形,基部类圆形,中上部茎具细浅纵槽数条,四棱上疏生长柔毛,柄内为郑曲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7-1cm,被小纤毛;叶片披针形,长3-6cm,宽0.6-1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具5-9个锐浅锯齿,侧脉明显,上面黄绿色,被短柔毛,间有长绵毛,下面较淡,主脉上为长柔毛,余为短柔毛,两面均具凹陷腺点。总状花序密集成穗状,长2-3.5cm,苞片覆瓦状排列,倒卵圆形或圆卵形,长5-6mm,宽4-4.5mm,先端短尾尖,全缘,上面上半部被疏柔毛,下部近无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半部密生凹陷腺点,边缘具长睫毛,脉7-9条,自基部掌状生出。花梗长1-1.5mm,被短柔毛。化萼钟形,长4mm,宽2-2.5mm,外被白色柔毛及凹陷腺点,内面在喉部以上被白色绵毛,下部无毛,萼齿5,钻形或披针形,近相等,约为全长的2/3,果时基部膨大;花冠淡紫色,或少有白色,长0.6-0.8cm,伸出苞片,外被微柔毛,内面在下唇之下方冠筒上簇生长柔毛,冠筒基部具一圈长毛环,余部脉上具疏短毛茸,下唇中裂片边缘具不规则圆或尖锯齿,先端凹入;雄蕊、雌蕊内蒙,退化雄蕊2,发育,二药室近相等,花丝极短,无毛,着生于花冠筒内;柱头2裂,反卷;花盘前方指状膨大。小坚果扁圆球形,直径0.9-1.4mm,表面具疏网纹,网眼内平坦,具疣状突起。花期6月,果期7月。
性味功效
《中国药典》
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中药大辞典》
味辛甘,性温,无毒。入肺、胃经。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中华本草》
味辛;性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暑,和中结湿,行水消肿。主夏月外感风寒;内伤于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脘腹疼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水肿。【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或煎汤含漱。外用:适量,捣敷。【注意】
表虚者忌服。【备注】
(1)香薷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贪凉,感冒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往往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可配合扁豆、黄连、厚朴等同用。香薷利小便、消水肿,可单独应用,也可配白朮同用以健脾利水。
(2)香薷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湿,故在暑天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药品。本品虽能祛暑,但性温辛散,多适用于阴暑病症,前人说:「夏用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故在临床用于祛暑解表时必须具备怕冷及无汗的症候。如属暑湿兼有热象的,可配黄连同用。至于暑热引起的大汗、大热、烦渴等症,就不是本品的适应范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