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中医治痤疮十二法

中医治痤疮十二法

宣肺疏风法,治风邪外袭证:本证是因感受风热之邪与血热相搏,或感受风冷之邪而郁塞。见于痤疮初起,皮损为白头、黑头粉刺,如粟粒大小,互不融合,微有痒感。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常用药:白芷、防风、荆芥、薄荷、升麻、蝉衣、菊花、牛蒡子、葛根、刺蒺藜等。

泻肺清热法,治肺热血热证:本证因风邪袭肺,郁久化热及内热熏蒸于肺,肺气失清,上冲头面。皮损为红色丘疹,多布于两颊,皮肤潮红,舌质微红,脉滑数。常用方:枇杷清肺饮、泻白散。常用药:枇杷叶、桑叶、地骨皮、天花粉、鱼腥草、黄芩、桔梗等。

健脾运中法, 治湿邪内蕴证:本证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邪内蕴,溢于肌表。皮肤油湿发亮,毛孔呈橘皮样。纳呆脘痞、苔白腻、脉濡缓。常用方:平胃散。常用药:薏苡仁、茯苓、白术、山药、陈皮、山楂等。

清胃泻火法,治 胃中积热证:本证因嗜食辛辣,助阳化热,胃积伏火,皮损为融合成片的红色丘疹或有脓疱,常分布于口周,口唇干燥,舌红脉数。常用方:清胃散、白虎汤。常用药:石膏、知母、栀子、黄连、竹叶、芦根等。

清热解毒法,治热毒炽盛证:本证因热邪炽盛,化火生毒,火毒血凝聚,虽有气血凝结不通现象,却未见脏腑功能失调。皮损为脓疱较多,红肿疼痛,舌红苔黄,脉数。常用方:五味消毒饮。常用药: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白鲜皮、败酱草、蚤休、板蓝根等。

清热利湿法 , 治肝胆湿热证:本证因嗜食膏粱厚味、鱼腥炙煿而致脾胃湿热或肝胆湿热,皮损炎症较重,粉刺、丘疹、脓丘疹、脓疱兼见,颜面油腻光亮,脘腹痞闷,烦躁易怒,口苦,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常用方:萆薢渗湿汤、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常用药:苦参、木通、泽泻、地肤子等。

清热凉血法 , 治热扰心营证:本证因热扰心营、热伤血络所致皮损为紫红色丘疹,心烦不眠,舌绛而干,脉细数。常用方:犀角地黄汤。常用药:紫草、丹参等。

通腑泄热法 ,治肠胃湿热证:本症因肺热移于大肠致肠胃湿热或热伤津液,皮损多形,大便秘结。常用方:承气汤、增液汤。常用药:大黄、芒硝、番泻叶等。

滋阴降火法 ,治肝肾阴虚证:本证因肝肾阴虚,相火偏旺,皮损呈暗红色丘疹,唇红颧赤,口渴咽干,舌绛少苔,脉细数。常用方:知柏地黄丸等。

调和冲任法 ,治肝气不舒证:本证见于女性患者,皮损于经前加重,伴有月经不调、胸胁胀满。常用方:逍遥丸、四物汤。常用药:香附、枳壳、木香、青皮、川楝子、益母草、党参、黄芪等。

补肾益精法 ,肾精不足证:本证因肾精不足,肾之阴阳失调,见于青春期激素水平紊乱,导致皮脂分泌过盛。常用药:覆盆子、补骨脂、桑椹子、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淫羊藿、仙茅、紫河车等。

活血化瘀消痰软坚法 , 痰瘀凝结证:本证因气血郁滞而致丘疹色暗及囊肿结节瘢痕,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常用方:桃红四物汤、大黄虫丸。常用药:丹参、莪术、三棱、郁金等。若病程拖延日久,因痰郁结聚而呈慢性囊肿、结节及萎缩性瘢痕。常用药:夏枯草、贝母、半夏、昆布、海藻、牡蛎、僵蚕、皂角刺、穿山甲等。

【说】
中医治疗痤疮这个皮肤病,外在病,用的多是内科的方法,调理全身状态的观念。
十二法是理论的分析,每个法都有理论依据,都有实践经验。但人得上痤疮可不是按照以上十二型的,有的人很不典型,有的人很复杂。掌握了基本治法并出神入化的运用了,就是治疗痤疮的神医、圣手!


中医*健康*生活*文化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