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当归芍药散合方 | 陈雁黎老
陈雁黎1961年见习,1963年期中实习,实录胡老门诊医案230例今选其80个案例,供读者参考。
-
-
医案明示:胡老“方证辨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方证示人以规矩,是辨证的尖端。医案无华丽的博引广据,也无教条的论经说典。唯有“有是证必用是方”“一方可以治多病”“善用合方”,疗效卓著。《伤寒论》第317条末尾有“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病者,即《伤寒论》目录“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六经病的证候(《伤寒例》第三,录其证候诊脉声色)。
方者,即经方之方证。“病皆与方相应”即后世“方证相应”或“方证相对”之说。也就是说,“方证辨证”正确,就可以放心“乃服之”,肯定有疗效。
医者开处方,只要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辨证上,不出大的偏差,就有一定的疗效。宋仁宗时,林亿等校《金匮要略方论・序》谓:“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如神。”即是佐证。
在230个病案中,胡老看病处方,用柴胡者约占50%,以大柴胡汤合方者约占20%。纵观古今中外(日汉方医),胡老用大柴胡汤乃炉火纯青,同学美名胡老雅号“大柴胡”,真是不虚。研读胡老医案,犹如临证见习。研读大师方证辨证,您将略知端倪。
4月3日起我们将连载“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
点击以下链接可看往期:
1、大柴胡合方(一)
2、大柴胡合方(二)
3、大柴胡合方(三)
4、大柴胡合方(四)
5、小柴胡合方(一)
6、小柴胡合方(二)
7、柴胡桂枝汤合方
8、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方
9、四逆散合方
10、桂枝汤合方(一)
11、桂枝汤合方(二)
12、桂枝汤合方(三)
13、葛根加生石膏汤合方
14、半夏泻心汤合方
15、生姜、甘草泻心汤合方
16、小建中汤合方
01
当归芍药散合桂枝附子汤
治痿痹
陈某,男,68岁,病历号106362。
1964年7月9日初诊:1962年5月左侧肢麻,逐渐移转右侧,近日则下肢痿痹不能行动,并逐渐向上移,腰亦不能支持,坐立均感疼痛,口干欲饮,小便黄赤,四肢常冷,舌微有白苔,脉沉细。
血主左而气主右,病先于左而及于右,始为血痹,害及气机,因致营卫俱有不和,病始于经脉,终传于脏腑,腰骨不支,二便失调,已显侵及肾脏,为仿肾气丸法,以强其脏。
生地黄六钱,白芍四钱,当归三钱,川芎三钱,苍术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川附子三钱,炙甘草二钱。
三付。
7月12日复诊:药后显有减轻,下肢已稍能行动,眠食亦均有好转,仍予前方,生地黄增为七钱,消息其治。三付。
7月16日三诊:扶物自能行动,颇有好转,唯感咽痛,似有痰难咳之象,腰仍痛。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天花粉五钱,生牡蛎六钱,川芎三钱,苍术三钱,茯苓三钱,杜仲三钱,泽泻三钱,炙甘草二钱,桑寄生三钱。
三付。
按
胡老鲜有病机论述,此病案有一节血痹论,供参考。所予处方仿肾气丸法,陈雁黎老认为更像当归芍药散合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生地黄。
02
当归芍药散合五苓散
及小半夏汤治中风
龙某,女,79岁,病历号104764。
1964年6月3日初诊:头晕,行走如踩棉花,口紧不自如,耳鸣,晕甚则恶心,心慌,左腿及右手麻木,夜晚身热出汗,饮食二便正常,苔薄白滑,脉弦有力。(血压甚高未记录)
桂枝四钱,茯苓三钱,苍术三钱,泽泻四钱,白芍四钱,当归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二钱。
三付。
6月10日复诊:诸症减轻,自己用手杖已能行走,张口时已不发紧,心跳汗出减轻。仍有头晕、耳鸣、耳痒,不欲纳食,恶心,口吐涎沫,左腿及右手麻木,晚上身热,身体困倦,苔薄白而滑,脉弦迟,仍以前方加吴茱萸二钱,三付。
6月20日三诊:诸症基本消失,血压为118/50mmHg,仍以上方三付治之。
按
患者年迈,中风前兆,舌苔薄白而滑,为气血不足,寒湿在里之证,以当归芍药散合五苓散及小半夏汤治之取效(当时药房川芎缺货,故未用)。同时患者在本院进行针灸治疗。
()
王宁元 | 腹诊玄癖与岳美中老中医的延年半夏汤
方老师 | 品读《黄帝针灸甲乙经》第三回
陈雁黎老 | 胡希恕老师1963年讲课手稿——少阴病解
史欣德教授谈:
方有五味,问味选方
欢迎转发朋友圈
○
○
备注“腹诊”
每周五学习群公开腹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