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黄煌 | 张仲景50味药证·黄连

黄煌 | 张仲景50味药证黄连
导读:
《伤寒论》114方,有名有药者113方,91味药,其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36药,2方次以上的有55药。《金匮要略》205方,有名有药者199方,156味药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62药,2方次以上的有94药。
黄煌教授《张仲景50味药证》选择临床常用且仲景叙述药证比较明确的药物50味,分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四部分重点论述药物主治。
虽说仅50味,但每味药均为常用药,只要掌握好每药的主治和常用配伍,则在临床自能演化出无数新方。
5月5日起我们将连载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

黄 连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连的根茎。主产于四川东部者品质最佳,称川连。因其根茎多分枝,形似鸡爪,故又称为鸡爪连。产于云南省德钦、维西、腾冲等地者,品质稍次于川连,称云连。<<神农本草经》谓黄连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伤寒论》入12方次,《金匮要略》入7方次。

1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4两):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303)。心中烦,即心中烦乱不宁,欲起不安,欲睡不稳,欲吐不得吐,即所谓"心烦意乱,不能自主,病人自知其苦,外无形象可见也"(吴坤安《伤寒指掌》)。
次大量方(3两):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白头翁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34)。脉促,一说脉来急促,与脉数同义,如徐灵胎说:"促为数意,邪犹在外"(《伤寒论类方》卷一);王邦傅说:"促者,阳也,指下寻之极数,并居寸口"(《脉诀乳海》卷四)。另一说为数中有歇止,王叔和:"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卷一)。这里的促脉,两种情况均有。根据附子、干姜条下原文考证,若利不止时,脉本不应促而应沉微,今反促者,则非干姜、附子证可知。
黄连汤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173条)。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359条),以上两方皆有黄连、干姜、人参,所治亦大致相似,以腹痛、呕吐为主。黄连汤证的"胸中有热",即为心中烦热、起卧不安的互词。
白头翁汤治"热利下重者"(371),"下利欲饮水者"(373)。热利,即身热而下利;下重,即:里急后重,大使时腹痛窘迫,急不可待,但又胚门重坠,努责难出;欲饮水,为口干渴。
最简方(2味):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154)。心下,指胃脘部;心下痞,是指胃院部如物填塞,胀闷不舒。按之濡,是指以手按压,腹肌尚柔软不硬。痞证,《伤寒论》中论之颇详,所列之方尚有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方证各别,但方中均有黄连,可见黄连用于治痞。
次简方(3味):小陷胸汤、泻心汤。
小陷胸汤治"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138)。
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阻血"(十六)。心气不足,疑为心气不定之误。心气不定,则心中烦躁,不得安宁。吐血,多指胃中出血;阻血,多指五官出血。

2
仲景方根

黄连黄芩:主治烦热而心下痞,亦治热利。此为黄连最主要的配伍,也是诸泻心汤之祖方。方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治疗烦热而心下痞并见或干呕,或下利,或干噫食臭,或腹中雷鸣,或喉舌阴部糜烂者。方如葛根苓连汤治疗"利遂不止"(34)者。方如黄连阿胶汤,治"心中烦,不得卧"(303)。
黄连黄芩大黄:主治烦热而出血者。泻心汤再加附子,即为附子泻心汤,治疗心下痞而恶寒汗出者。
黄连桂枝:主治烦热而腹痛者。方如黄连汤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173)。乌梅丸治"蛔厥"(338)。
黄连黄柏:主治烦热而下利或便血者。方如白头翁汤、乌梅丸。
黄连阿胶:主治烦热而便血者。方如黄连阿胶汤。
黄连半夏:主治烦热而心下痞痛者,方如小陷胸汤。

3
药证发挥

黄连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
心中烦,主要是指精神障碍,如烦躁不安、焦虑、紧张、强迫症状、注意力不能集中,头昏头痛,甚至出现神志错乱和昏迷等,同时,患者有身体的燥热感、胸中苦闷感、心脏悸动感等,即所谓的烦热、烦闷和烦悸。与心中烦相伴的是"不得卧",即睡眠障碍。或为入睡困难,或为多梦易醒,或为过早觉醒等。心中烦,是黄连证的关键。
心下痞,指上腹部的不适感、似痛非痛、似胀非胀,按压上腹部可有轻度弥漫性压痛,但无肌紧张或肌卫现象。即所谓的"心下痞,按之濡"(154)。常伴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甚至便血吐血等。
所谓下利,即腹泻,或腹中痛,或里急后重,或肛门灼热,大便黏腻臭秽,或有便下黏液或血液。《伤寒论》葛根黄苓黄连汤,就是治疗"利遂不止"的方,黄连与黄柏、秦皮、白头翁配伍的白头翁汤,主治"热利下童"。《外台秘要》、《备急千金要方》等古代方书中,治疗疟疾方中多有黄连。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下利腹泻均用黄连,黄连所治疗的是"热利",其表现在,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是"喘而汗出""脉促"(34),白头翁汤证是"下利欲饮水者"(373),均有热证可凭。
综上所述,黄连主治烦,兼治痞、利。烦是全身症状,痞与利是局部症状,但三者往往相兼而现。心中烦,不得卧者,多有心下痞和下利;痞利者,多有卧不安而烦热。临床上凡发热者、失眠者、出血者、腹痛者、心悸者,只要见有烦而痞,烦而利者,都可使用黄连。
作为黄连证的客观指征,舌象与脉象十分重要。舌质坚老,舌色红或黯红、舌苔黄腻而厚。所谓坚老,为其质地苍老坚敛,舌边无光泽。著者称此为"黄连舌"。相反,若舌质淡红胖嫩,舌苔薄白或无苔者,黄连就应慎用了。黄连脉多滑数或数促,如脉迟身凉者,黄连应慎用。
仲景使用黄连有两个剂量段,大剂量除烦(4两),小剂量除痞(1两)。
黄连极苦,所以,应掌握中病即止的原则,如服药后烦热消失,心下舒适,舌苔净者即可减药。如果口感极苦,难以下咽者,也应减量或停药,多服久服容易导致食欲下降。

4
常用配方

(1)黄连3克,黄芩3克,大黄6克。(《金匮要略》泻心汤)
应用:本方是经典的止血剂、抗炎剂、解毒剂、健脑剂以及通补性的保健剂。本方可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出血、肺结核咯血、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眼底出血、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等多种出血性疾病。也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出血、脑梗死、高脂血症、高脂血症、肥胖等心脑血管疾病及代谢病。还可以用于治疗胃炎、胃溃殇、胆囊炎、胰腺炎等消化道疾病。对牙周版肿、鼻窦炎、化脓性扁桃体炎、前列腺炎、盆腔炎、性病、寻常性银屑病以及外科感染,本方也有较好的疗效。
(2)黄连6克,黄芩12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
应用:本方是经典的清热解毒剂。虽非仲景方,但其配伍严谨,也是千古良方。《肘后方》用黄连解毒汤治疗伤寒温病"若已六、七日,热极,心下烦闷,狂言见鬼,欲起走",又治"烦呕不得眠"。《外台秘要》用黄连解毒汤治疗时疾三日已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均为急性传染病的极期并见中毒性脑病者。现代本方依然是各种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常用的处方。目前在慢性疾病中;也常常使用本方,如高血压、脑出血、卒中后遗症、脑血管性痴呆以及出血性疾病等,黄连解毒汤证出现的机会也较多。本方的应用以烦热、心下痞、吐血衄血及热甚发斑出血者为指征。
(3)黄连9克,黄柏9克,白头翁6克,秦皮9克。(《伤寒论》白头翁汤)
应用:本方是治疗阿米巴性疟疾的专方,对急性菌痢也有效果。
(4)黄连9克,黄芩9克,葛根24克,甘草6克。(《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
应用:本方多用于治疗糖尿病腹泻以及急性肠炎、痢疾等。加大黄,可治疗血压增高引起的头痛、期前收缩、颈椎病等,也可用于牙周脓肿、口腔溃殇等。本人尚用于醉酒酗酒后出现的腹泻、头昏、口苦口渴等。本方的应用以体格壮实而头昏痛、项背强、面红、烦躁、失眠、脉滑数、舌黯红苔黄者。此外,大多患者伴有腹泻或大便不成形。
(5)黄连9克,甘草9克,干姜9克,桂枝9克,党参6克,制半夏10克,大枣12枚。(《伤寒论》黄连汤)
应用:本方适用于腹痛、恶心呕吐、心下痞而烦悸、舌红苔厚者。一些慢性胃炎、消化性溃殇以及心肌炎、感冒发热等有可能出现本方证。
(6)半夏10克,黄连3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甘草9克,大枣12枚。(《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应用:以恶心呕吐、心下痞、烦热、腹泻为特点的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殇、食管炎、口腔溃殇、神经症等。
(7)黄连12克,黄芩6克,阿胶9克,芍药6克,鸡子黄2枚。(《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应用:本方用于心烦不得眠,心下痞、腹痛、舌红,或下利便脓血者。以下利便血为特征的痢疾便血、伤寒肠穿孔出血、出血性肠炎、溃殇性结肠炎等,以心烦失眠为特征的神经症、老年性痴呆、精神病等,以及以心下痞、腹痛为特征的上消化道溃殇、结肠炎等,还有以心悸为特征的心肌炎及其后遗症等,以出血为特征的月经过多等,均可出现本方证。

5
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二方缘以黄连为君,二证皆发于心,可见黄连为泻心火之剂矣。黄连能除湿热,即是厚肠胃,然黄芩亦除湿热,何以不然?惟黄连苦寒而燥,黄芩虽苦寒而不燥矣,是以不得以厚肠胃属之。"
《药征》:"黄连主治心中烦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张仲景用焉,而治心下痞。呕吐下利之证也,是性之所枝而岐也。故无心烦之状者,试之无效。加心烦者,其应如响。"





了解更多信息,关注微信公众号

1、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一桂枝(上)

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一桂枝(下)
2、张仲景50味药证之二芍药
3、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三甘草
4、张仲景50味药证之四大枣
5、张仲景50味药证之五麻黄
6、张仲景50味药证之六附子
7、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七乌头
8、张仲景50味药证之八干姜
9、张仲景50味药证之九生姜
10、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细辛
11、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一吴茱萸
12、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二柴胡
13、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三半夏
14、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四黄芪
15、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五白术
16、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六茯苓
17、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七猪苓
18、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八泽泻
19、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九滑石
20、张仲景50味药证之二十防己
21、张仲景50味药证之二十一葛根
22、张仲景50味药证之二十二栝楼根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