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黄煌 | 张仲景50味药证·泽泻

黄煌 | 张仲景50味药证泽泻
导读:
《伤寒论》114方,有名有药者113方,91味药,其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36药,2方次以上的有55药。《金匮要略》205方,有名有药者199方,156味药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62药,2方次以上的有94药。
黄煌教授《张仲景50味药证》选择临床常用且仲景叙述药证比较明确的药物50味,分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四部分重点论述药物主治。
虽说仅50味,但每味药均为常用药,只要掌握好每药的主治和常用配伍,则在临床自能演化出无数新方。
5月5日起我们将连载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

泽 泻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贵州、云南等地,产于福建、江西者称福泽泻或建泽泻,其个大,形圆而光滑,奉为道地药材。《神农本草经》谓泽泻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伤寒论》入3方次,《金匮要略》入7方次。

1
原文考证

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十三)。冒,指若布蒙蔽;眩,指眼花目不明。冒眩,即头目眩晕冒明,眼前发黑不能站立。又根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十二)的原文,可见泽泻汤证除冒眩以外,当有水肿、心悸、身体困重、气短等症。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五苓散有白术泽泻桂枝茯苓猪苓,茯苓甘草汤为桂枝茯苓甘草生姜。两方的差别,就在白术泽泻上,两方均能治疗汗出,但区别是在渴与不渴上。按方证相应的原则,则泽泻汤证当有口渴。
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十七)。因本方为泽泻汤加茯苓甘草汤,则本方证除有渴欲饮水之外,当有泽泻汤的“苦冒昡”(十二)以及茯苓甘草汤的”汗出,厥而心下悸”(356)等。
牡蛎泽泻散治“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395)。
肾气丸治妇人转胞,不得溺(二十二)。

2
仲景方根

泽泻白术:主治冒眩、身重、口渴而小便不利,方如泽泻汤。如口渴、动悸者,合茯苓、桂枝同用,方如茯苓泽泻汤、五苓散。腹痛者,配当归、芍药、川芎,方如当归芍药散。
泽泻茯苓: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如茯苓泽泻汤、肾气丸、猪苓汤、五苓散。参见“茯苓”条下。
泽泻茯苓猪苓:主治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方如猪苓汤、五苓散。参见“茯苓”条下。

3
药证发挥

泽泻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冒,为帽的古字,有戴、覆、盖、罩、蒙等意义在内。眩冒,即头晕目眩,并觉有帽在头,有重压感、沉重感,也有如物蒙罩,眼前发黑等。口渴,即有渴感,但不能多饮水,或只能饮热水,否则,上腹部发胀。小便不利,为小便量少,患者多见面目虚浮,或下肢水肿。其人面色多黄黯,肌肉松软,体型肥胖,动则气短。其舌体多偏大,质淡红。
仲景用泽泻,多与白术、茯苓、猪苓合用,主治小便不利。四药的区别在于:泽泻主冒眩,白术主渴,茯苓主悸,猪苓主淋。泽泻配白术主治眩冒而渴,配茯苓治冒眩而悸,配茯苓猪苓治小便不利、眩悸而渴。

4
常用配方

(1)泽泻15克,白术6克。(《金匮要略》泽泻汤)
应用:参见白术条下。
(2)泽泻9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地黄24克,附子3克,肉桂3克。(《金匮要略》肾气丸)
应用:本方是温阳利水剂,适用于水肿久治不愈者。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多用之。方中剂量为改丸为汤的用量。

5
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腰以下有水气,水底之病也,冒眩,极上之病也,举此两端,泽泻之功可明矣。”
《药征》:“泽泻主治小便不利冒昡也,旁治渴。”

1、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一桂枝(上)

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一桂枝(下)
2、张仲景50味药证之二芍药
3、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三甘草
4、张仲景50味药证之四大枣
5、张仲景50味药证之五麻黄
6、张仲景50味药证之六附子
7、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七乌头
8、张仲景50味药证之八干姜
9、张仲景50味药证之九生姜
10、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细辛
11、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一吴茱萸
12、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二柴胡
13、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三半夏
14、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四黄芪
15、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五白术
16、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六茯苓
17、张仲景50味药证之十七猪苓






想了解更多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