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我们在此特别缅怀胡希恕先生,先生之风,德逾百年;代有传人,清源致远。
1
一生致力于经方事业
胡老希恕先生生于1898年,师从于王祥徵先生。东北沦陷后,来北平开业。初在北京东城区的北新桥附近坐诊,后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从事临床医疗。胡老因与陈老陈慎吾先生学术观点相近而遂成为好友,相交甚深,二老常在周末于中山公园品茶下棋,棋余则互相探讨《伤寒论》,大多是胡老侃侃而谈。
胡老希恕先生一生致力于经方事业,读伤寒、用伤寒,临床善用经方,疗效非凡。刘渡舟教授称赞胡希恕先生“临床擅用经方,出神入化”、“群贤会诊,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而且立方遣药,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由此可见胡希恕老先生的经方疗效。
胡老其一生研读伤寒,勤于临证,跳出了内经的圈子,读懂了伤寒论的实质,给我们指示了明路。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给日本中医研修团系统讲解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被日本中医界称为“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老一生致力于传承经方事业,解放初期曾办学讲授《伤寒论》,后在东直门医院工作期间,其利用业余时间多次反复给大家讲解《伤寒论》。晚年文革期间赋闲在家,便以家为讲堂,给大家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方剂等。
2
真正的中医胸怀
让我们对胡老肃然起敬的不仅是因为他当时门诊量极大、疗效颇佳,更是因为他一生学伤寒,用伤寒,教伤寒,以期更多的人掌握经方的实质。这不是“江南诸师秘而不传”的做法,这是真正中医的胸怀,是真正希望中医事业辉煌人的做法。
3
正本清源,还原伤寒真面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伤寒论》只是一本薄薄的书,内容不多,历代公认其为经典,就在于《伤寒论》398条之中蕴含着经方的理。读懂伤寒、读透伤寒,临床加减化裁之间便可批郤导窾而恢恢乎游刃有余也。读懂伤寒需要正本清源,澄清经方、《伤寒论》的原始,还原伤寒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终日以内经释伤寒,困于《难经》伤寒有五的论述,则始终跳不出《内经》、《难经》的大手掌,犹如孙猴空有一身的本领施展不出一般。
内经、经方家门派不同,《汉书艺文志》早有明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医理界同样有争鸣,而不是一统天下。至汉代,张仲景“宿尚方术”为农伊传人,论广经方汤液经,王叔和编撰称为《伤寒杂病论》。仲景论广汤液在《针灸甲乙经》序中亦有论述。而民国杨绍伊先生、当代钱超尘先生更是以详实资料、史料考证出来了“撰用素问九卷……”一语乃叔和撰入之语。
4
先生学术核心
胡老虽然没有从文字考究,却由临床的敏感性感知了伤寒、内经理论的不同。归纳其学术核心思想如下:
其一:伤寒体系理论与内经体系理论不同,不能用《内经》的带色眼镜看伤寒。
其二:六经来源于八纲,即六经和八纲实质相同,六经和八纲可以一一对应。
其三: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临床先辨六经,再辨方证。
其四:明确了半表半里观,归纳了病位类证……
胡老学验俱丰,勤于临证,不仅有不同于众说的经方理论体系,更是留下了丰富的宝贵临床验案资料。胡老一生淡泊名利,生前埋头于临床,虽笔记甚多,但出版者寡,幸由陈雁黎教授、冯世纶教授传承经方事业,光大胡老学术思想,使后辈能有机会学习经方。
▲陈老苦心孤诣之作《满江红 忆恩师》
陈雁黎老 | 胡希恕老师1963年讲课手稿——少阴病解
陈雁黎老 | 手抄胡老撰写的《常见病辨证用方提纲》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嫡传弟子——陈雁黎
陈雁黎老 | 讲临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