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史欣德 | 神奇的“五行”

史欣德 | 神奇的“五行”

神奇的“五行”
——中医解释医理的又一重要学说(之一)

同阴阳学说一样,五行学说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这两种学说是中医解释医理的主要理论工具。
不过,五行学说更偏重于说明事物现象之间的关系、联系。
古人认为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尽管复杂多样,然而归纳起来,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要素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循环运动,生生不息。
这种基本认识逐渐演变为以木、火、土、金、水的特性,来归纳说明各种事物的性质、关系和变化,成为用于普遍说明物质世界的理论,与阴阳学说共同成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在阴阳五行理论的盛行时期,中医学完成了其基本理论的构建,因此,五行的理论思想也被中医自然吸收利用,成为说明医理的术语和方式。
我们先来看一下木、火、土、金、水的基本特性:

即树木,色青,从种芽到长成,不断地生长、发展,枝条舒展开来,所以木有生发舒展之性。

色红,给人以热的感觉,火的燃烧之象向上,所以炎热、向上是其特点。

色黄,土壤中能够长养出庄稼,金、银、铜、铁等也自土中变化而出,所以长养、生化是其特点。

指金属,色白(金属反射出来的光),刀剑等兵器由金属制成,所以清肃(肃杀)、刚坚、质重是其特性。

色黑(深水之色),有寒冷、阴暗、滋润、向下流动等特点。
五行学说将万事万物按照以上五行的特点进行归类
如:凡是符合木的特点的事物现象都可以归为木行,东方、春季、青色、风等皆属于木,因其为日升之方位、生长之季节、植物之常色、动摇不定的外象都符合木的特点。
又如,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将人分成“木型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等五种类型,并对每一种人的外形特征进行了描述。
可见,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已经脱离了字面所指的具体物质现象的含义,而表示五种属性。
对于一般事物的五行属性划分大家可以参见表1:
对于人体脏腑、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五行属性划分可以参见表2:
中医学中常常用五行的这种配属关系,来推导病位、发病特点、药物作用的部位等。
例如:
面色发青,或黄疸(巩膜皮肤黄绿色),心情抑郁、胸闷(气郁不能舒展),抽筋、震颤、头晕(如风吹树木而摆动不定)等,均与木的特性相符,认为病在肝;
面色发黑,如长期失眠引起的黑眼圈,年老以后的耳轮干枯色黯(失去水的滋润),小便异常等,均与水的特性相符,认为病在肾;
面唇红赤,或红肿热痛(颜面丹毒),烦躁失眠,或恶梦颠倒,口腔溃疡(火热上扰头面)等,均与火的特性相符,认为病在心。

春天多肝病。如肝炎春天好发,人们在春天更容易出现头晕的症状,特别是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患者,往往在这个季节症状加重。
长夏(农历六月)多脾胃病。即指在阳历的七、八月间人们容易得腹泻一类的疾病,因为这时“湿”气盛,脾胃最易受伤,所以医院也常在这个季节增设“肠道门诊”。
秋天多肺病。因秋季“燥”邪当令,入秋以后人们常会感觉鼻干、咽干(鼻与咽均为肺之门户),又因天气转凉,咳嗽等肺部疾病增多,而大自然此时也恩赐给人类梨、甘蔗、桔子等润肺化痰止咳之品。
黑色的食品,如黑豆、黑木耳等入肾经,可以治疗肾的病,现代研究也发现黑木耳有软化血管的作用,老年人(肾中阴阳已不足)宜常食;
白色的食品,如百合、白木耳等入肺经,都有润肺止咳的作用等;
红色的食品,如赤小豆入心经,可用于治疗热毒疮疡,而古人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当然,以上这些对应关系的例子并不是说五行能对应、解释现实中的所有现象,如我们不能把所有青色的菜都对应到肝上,也不是所有白色的食品都对应肺,红色的食品都对应心,如红枣就不入心,而入脾胃等。
确实,我们用五行来解释问题时常常会遇到这些尴尬的现象。可见五行学说本身有其机械的一面,这正是我们在运用五行学说时须要注意的,不能以五行学说来推演所有的生理、病理情况以及治疗作用。
但我们也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价值。通过下面所讲的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等关系,您会发现,五行学说在说明脏腑特性、解释脏腑经脉之间关系、全面分析病情、整体实施治疗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如果与阴阳学说相比较,五行学说虽然也对事物属性进行归纳、分类,但更主要用来解释事物的结构关系,这种关系呈现为循环的特点。



神奇的“五行”
——中医解释医理的又一重要学说(之二)
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方式,主要有两大类、四方面内容,一是说明事物的结构联系,即相生、相克;二是说明事物的异常变化,即相乘、相侮。
“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资生、促进的关系。
这种相生关系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单向地递进资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生关系又被称为母子关系,按相生的顺序,每一行为下一行之母、为上一行之子。五行的这种循环不息的资生关系,表达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物质世界的永恒。(参见图1)
“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克制、制约关系。这种克制关系按照“木、土、水、火、金”的顺序,单向地递相克制,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之间这种循环不绝的制约关系,表达了万物协调有常的物质世界的协调平衡。(参见图1)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是正常状态。
相生使事物得以生发,相克使事物的发展不致太过,相生、相克关系维持和促进着事物的协调与发展。
每一行既助长下一行,又抑制再下一行,而自身又为上一行所资生和再上一行所克制,故每一行都与另外的四行有密切关系(参见图1)。
以此说明事物之间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存在、发展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在医学上,用以说明生理现象。
例如:肾(水)阴对肝(木)阴有资助作用,以五行相生关系说明即“水生木”;肾(水)阴充足,可以抑制心火的亢盛,以五行相克关系说明即“水克火”。
“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的制约超过了正常的程度。
乘,依仗其势。相乘是相克得太过,所以相乘与相克的顺序一样。例如:木对土的克制,是将土的活动程度制约在一定范围(即正常范围)之内,不影响土的正常活动,这种克制是正常情况;如果木的制约程度致土不能正常活动,这种过度的克制就是异常情况,称为“木乘土”。造成相乘的情况有两种,可以是克制一行的亢盛,也可以是被克制一行的不足。
“五行相侮”,指五行之间的克制关系反转。
侮,轻蔑。相侮是反向的克制,所以又称“反克”,其顺序就是相克顺序的反向。例如:木行本是克制土行,如果土行反而克制木行,就是“土侮木”。同相乘的情况一样,造成相侮的原因也有两种,如果自身一行不足,则被所克制一行相侮;如果自身一行亢盛,则反克克制它的一行。(参见图2)
此外,五行中相生两行之间出现的异常变化,称为“母子相及”。
“及”,连累的意思。因为母子两行有相生关系,所以,母的一行出现异常变化往往会影响子的一行,称为“母病及子”;子的一行有异常也会影响母的一行,称为“子病及母”。
五行的相乘、相侮、母子相及,是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反常所出现的情况。就一行来说,它的异常变化,比如亢盛,会影响其相克的一行(即相乘),也可能影响克制它的一行(即相侮),或影响其子的一行(即母病及子),或影响其母的一行(即子病及母)。
显然,五行中的一行出现异常,就可能影响其它的四行;同样,该行的异常,也可能是由其它四行所致。
以木行为例,图示如下:
在医学上,则用以说明病理现象、分析病理过程,包括疾病的因果关系、脏腑间的相互影响和变化规律,强调从整体上分析致变的因素、把握变化的发展。
如心情抑郁或暴怒(肝有病),往往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病在脾),出现食欲不振,胃胀胃痛,嗳气等症状,此为“木乘土”,治疗当重在治肝,而非治脾;
又如暴怒有时会引起咳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口吐鲜血而死,就是典型的肝火亢盛影响及肺的事例,中医称为“木侮金”,又称“木火刑金”。治疗当泻其肝火。而不治肺。
另外,中医也利用五行的生克与母子关系确定许多治疗原则与方法。如:
“实则泻其子”,例如:治疗肝经实证、热证引起的心烦失眠,口苦,小便黄赤等当用泻法,因肝属木,木之子为心,可采用泻心火的竹叶或莲子心煎汤代茶饮的方法治疗;
“虚则补其母”,例如:治疗慢性咳喘,气短乏力的肺经虚证当用补法,因肺属金,金之母为土,可采用老母鸡炖山药、莲子红枣粥等补脾的方法治疗。称为“补土生金法”;
此外,肝阴不足的病证,可以用补肾阴的方法治疗,称为“滋水涵木法”;肝木太亢,会横逆犯脾,可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称为“抑木扶土法”等。
这种利用五脏之间的五行生克、母子关系,一脏有病同时调整与病变相关的脏腑,而不限于治疗病变的本脏,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中医整体观的又一体现。
【】史欣德 | 饮食五味与健康(上)史欣德 | 饮食五味与健康(下)史欣德 | 中医学的三大基本特点史欣德 | 如何应对“新”病

-END-

长按识别二维码
了解中医知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