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史欣德教授 | 决渎之官——三焦

史欣德教授 | 决渎之官——三焦

“三焦”是中医学中特有的名称,很难与西医所讲的任何脏器对应。其主要概念有二:

01
指六腑之一

古人虽然不能借助仪器看到身体中的细微组织与物质,但凭借对生理功能和病变的分析推测及体会,也会推论身体中存在着某些组织器官及其功能。

比如:通过口摄入的水液为什么可以输送到体表,形成汗液,滋润五官九窍?由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为什么能温煦体表?脏腑之间正常情况下为什么相互资生,异常情况下会相互影响?

其中必然存在一个输送气和运行水液的通道,古人将其称为“三焦”。其功能就是将源于肾的原气,以及摄入的水液均衡地输布到全身,这一过程称为“三焦气化”。如果感受外邪,影响到三焦的气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小便不利、全身或局部的水肿、口干、出汗异常等气不布散,水液代谢与分布异常的一系列症状。

所以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治疗的方法是通利三焦。

02
指部位

古人将人体躯干划分为三个部位:横膈以上称为“上焦”,膈以下脐以上称为“中焦”,脐以下称为“下焦”,统称为“三焦”。并发现上、中、下三焦各有特点:

上焦内藏心肺,故心肺属上焦。
胸中充满宗气,所以说“上焦如雾”;
中焦内藏脾胃,故脾胃属中焦。
脾胃熟腐水谷,所以说“中焦如沤”;
下焦内藏肝肾,故肝肾属下焦。
肾主管身体多余水液的排泄,所以说“下焦如渎”。

三焦的这种部位划分,在诊断与治疗上均有很重要的价值。心与肺、脾与胃、肝与肾都是相邻的脏器,病变之时,往往相互影响,共同为患。所以中医常用三焦之名来概括表达某一部位的疾病:

出现心悸、口舌生疮、失眠、心烦、咳血等症状会诊断为“热在上焦”;
消谷善饥、口臭、腹痛、泻下脓血便、或大便干结等称“热在中焦”;
少腹痛、带下色黄臭秽、尿血、小便涩痛等称“热在下焦”。
如果发热、烦躁、咳血、口中臭秽、小便黄赤、大便秘结不通等同时并见,
则为“火热充斥三焦”。

中成药“三黄片”或“一清胶囊”就是治疗这种三焦火热证的有效药物,因方中黄连、黄芩能清上、中两焦之火,大黄能泻下焦之火。
到今天为止,中医的脏腑学说基本讲完了。下面我用一张图表作个汇总:

民间有用石榴皮(干品每次10~20g,鲜品加倍)来治疗这些疾病,因石榴皮有很好的收敛固涩大肠的作用。

本文转自《欣德医话》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THE END--
识别二维码 了解更多中医文化知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