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张伯礼院士:中医药在疫情应对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中医药在疫情应对中发挥重要作用
点击“蓝字”

2020年2月24日,央视《新闻1+1》栏目,白岩松连线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围绕从中医角度评判分析新冠病毒、中医在轻症不转为重症是否有拿手的方法、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等问题介绍了中医药在疫情应对中发挥的作用。一起来了解!

以下为将此次采访整理成文字版,仅对口语语气词做删减调整处理,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江夏方舱中医院,没有一例转为重症

白岩松:
张院士您好,您辛苦了!首先,当疫情到来的时候,从西医角度这是一个新冠病毒,从中医的角度有是怎么去评判和分析这个“对手”,这个病毒的呢?

张伯礼:

从这个病的表现,他就是一场疫病。中医讲的疫病,就是传染性的一种温病。实际,我们在中国三千的历史上,大大小小瘟疫大概五百多次,记载比较明确的、比较够规模的也有三百多次,这是其中一次而已。

白岩松:
2月14号的时候,中医接管的方舱医院就开始运营了。现在过去了这么多时间,我们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效果如何?

张伯礼:

方舱医院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整个医务人员全是由五所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组成的,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209名医务人员,后来又补充了150多名医务人员,一共360多名医务人员来管理江汉方舱中医院。他里边治疗,每个病人都要吃汤药,同时对有个别有需要调整的药,还有配方颗粒……

除了服药以外,我们还组织患者来练习太极拳、八段锦,一个是帮助他们康复,二也活跃他们的精神、增强他们的信心;还有把中医的理疗,包括针灸、按摩这些也融入进去。总的来说,病人情绪非常安定,医患关系非常好。总体的疗效也是不错的。

截至现在一共收治病人398名,没有一例转为重症,现在有将近50多人已经准备出舱了,两次检测病毒转阴还要加上肺部的影像,合格以后,才能出舱,总的效果是不错的。

中医治疫疗效如何,有两个关键指标

白岩松:
张院士,您说患者接近400名患者,没有一个转成重症,还是让我觉得有一些惊讶的。因为前几天在连线王辰院士的时候说,方舱医院转成重症的比例是2%到5%。那么中医在轻症不转成重症这方面,是不是有自己的、比较拿手的有效的方法?我记得您之前的发布会也说过这一点。

张伯礼:

还真是如此,我非常关注这点,如果我们笼统说中医有效,总有效率达到多少多少,这个是可以说明问题。但是我们更要挑一些核心指标,有说服力的指标是两个:

一个是病人痊愈的时间是不是缩短了,因为它是个自限性疾病,它可能经过八、九天自己好了,而通过中药的干预了,可能五天六天就好了,通过中药的干预可能缩短时间。

第二个是不从轻症转为重症,这点更关键,晚一天早一天好并不是特关键。我自己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观察了一批病例,重症的转化率只有2%点几,而这批方舱医院截至目前还没有一例转化为重症的。

从“正气充满,邪不可入”到中医治病的道理

白岩松: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咱们中医就比较在世界领先的有了一本《瘟疫论》,这本书里头有八个字,我印象非常深,针对这种瘟疫的时候强调的是“正气充满,邪不可入”,这八个字是否到现在依然是有用的。

张伯礼:

确实是有用,这八字不是他(吴又可)的首创。我们内经里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道理是一样的。

所谓新冠肺炎也好,其他的疫病也好,都是病毒和人体抵抗力之间的博弈。人体抵抗力赢了,(病毒)就不能侵害人体。反之,它就侵害人体了。中医治疗,往往不仅仅是针对病毒,而针对的是人体的抵抗力,提高人体的正气,让人体自己调动内源性保护物质,跟病毒做斗争。

最近网上有一个比例,我觉得很贴切,屋里有垃圾招了好多虫子,消毒剂杀死虫子,新一代虫子又来了,对这个消毒剂耐受了,一代代的。中医不是这样,他不杀虫子,把垃圾清理出去,让屋里干净了,屋里就没虫子了。虫子垃圾送到外面去了,病毒很难适应外界环境,也冻死了,这挺贴切的一个比喻,也是中医治病一个简单的道理,很通俗。

17年前SARS经验让中医面对新的疫情有底气

白岩松:
在面对这次疫情的时候,毕竟有过17年前我们面对SARS,那个时候对于中医来说也是一次挑战。17年之后,我们面对这次疫情,你觉得中医的思考是否受到17年前经验的积累,跟17年前的区别又是什么?

张伯礼:

确实!确实如此!没有17年前的那场战争,就没有今天我们那么多大的底气。那场战争,我在天津组织建了两个红区,用中医方法治疗SARS,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所以我们才有底气。

今年我到了武汉以后就提出来,成建制的组建中医病区,完全由中医来包、来治疗。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这两个定点医院都是有中医专门的病区,中医人来管,这样我们取得的效果就非常好。从整个方案执行也好、什么也好,都觉得收获很大。

如果说这次的体会呢,就是上手快,成建制、成规模的的进去,完全按照中医的这一套来治疗。取得很好效果。第二是把科研的理念带进去了,从第一个病例就想着要科研,怎么在隔离病房里收集资料。SARS的时候,我们是把复印机带进去复印,这次我们用手机App,数据可以传到后台后,集中处理非常的方便。随时总结动态进展,所以我们出来的第一批数据很快,第一个有RCT的研究就是我们报告的,说明了中西结合治疗新冠疗效是确切的。

中西医结合,该怎么理解?

白岩松:
您正好说到了中西医结合来面对这次疫情,您觉得中西医结合,这句话该怎么理解,什么时候分,什么时候又该结合。

张伯礼:

你说的非常好,我觉得对这种没有药物没有疫苗的疫病来了以后,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人命,让更少的人死亡,让更多的人得到挽救,就是要发挥中医和西医的各自的长处,优势能够互补,给病人最好的医疗照顾,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但是经过实践以后的我们发现,对新冠轻症的患者,中医药完全可以把它拿下来,我觉得现在可以说非常有信心。但是到了重症,还是以西医为主,西医的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生命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这些支持才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而中医在这时候是配合的,虽然是配角,但是有的时候又不可或缺。

所以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像有些病人的氧合水平比较低,血氧饱和度老是波动,经常在八十上下跳,这时候我们中医的生脉饮、生脉注射液、独参汤用上,往往一两天以后,血氧饱和度平稳了,不上下反复,再过两三天,基本就达标了,这种例子很多。

还有像细胞因子风暴来的时候,用血必净,也能强力延缓病情的发展,等等都是。所以我说,(重症)西医起主要作用,中医的这一点也可以力挽狂澜。

白岩松:
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中医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这次疫情大比例的是轻症啊,而中医针对轻症是有疗效的。另外,如果不把轻症转成重症的话,也不用麻烦西医更多的去救命啊,所以这也是将来的经验。张院士,也有网友问您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理解救急主要靠西医,中医的优势在慢性病,这么理解对吗?刚才听您的话,中医也可以治急症是吧。

张伯礼:

是,这个是笼统的说,实际中医自古以来治急症是中医的强项,我们中医非常愿意看急症,你看立竿见影,一副药一个样。

这次的武汉医院,我不说哪个医院吧,跟李文亮是同事的三个病人都比较重。原来他们的领导说没希望了,能不能尽量抢救,北京刘清泉教授亲自去看了,我们共同研制的配方,给药以后三天到现在已经用了将近十天了。病人的状况大为好转,其中两个可以说肯定完全能够复原了,死不了了。这就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

所以中医治疗急症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但是西医的那套手段,客观的手段,生命支持的手段是中医不具备的,也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有两套医学是非常好的,两个应该都是在维护病人这一点上求得共识,各自发挥各自的长处,给我们中国人民最好的医疗照顾,这是我们的目的。

中西医孰强孰弱?这些争论没有意义

白岩松:
张院士,正好这也是我想问您的最后一个问题。网上很多网友也在争论中医强还是西医强,您关注这些争论吗?未来的中西医结合应该走向什么方向?

张伯礼:

我真不关注,我觉得争这个是无聊的,没有什么意义,治好病是真的。各自医学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西医对急性重病抢救的时候,那些手段谁也替代不了,对慢性病、改善功能性疾病,中医的优势又很突出。中国人应该感到幸福,中国人有两套医学保证,有什么不好的呢?何必分你的我的?我十个手指头还不一样长了。我觉得这种争论的背后,有的是无知,某种意义还有利益集团在操纵,当然更多的可能也是糊涂。

白岩松:
好!谢谢张院士!谢谢!


黄仕沛教授:应对“疫肺”,谨守方证
陈雁黎教授:为“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推荐经方
毛进军老师:经方辨治新冠肺炎的思考
古人是如何防瘟疫的 |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