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上海儿科专家都点赞!

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上海儿科专家都点赞!
读者来信黄医生: 您好!我是一名年轻妈妈,关注您公众号挺久了,前段时间,孩子上吐下泻,在就医、吃药这个问题上,我和家人也差点因为观念问题吵起来,孩子病好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发给您(见附件),也是想和众多和我有相似经历的年轻妈妈分享下感受。或者,您也可以点评下我的做法是否合适。如采用,我会很高兴的。谢谢! 祝您一切顺利。
阿山

孩子的事,小事也是大事,就是这样一句话,常常就像风一样,可以吹起家庭的波浪,有的时候是涟漪,有的时候确是狂浪滔天,难以平息。孩子从出生开始,大家就关注她/他的一举一动,稍微有病痛,家中长辈立马从各方登场,保卫孩子,要是意见不统一,大家的焦虑中就放佛升腾起了另外一股烽烟。

先讲个小故事

大约四年前,我还是少女之时,和两个闺蜜在单位食堂吃饭。

结婚不久未生娃的大蜜突然抬头问:“你们以后要是有了小孩,生病了去看医生,会吃医生开的药吗?”

我:“废话呀,不然看医生干嘛!”

未结婚的小蜜:“为什么这么问?”

大蜜拿出手机:“我有一个同学,她家娃生病了带去看医生,医生开了药,她却发朋友圈说不能吃,喏!你们看!”

我和小蜜凑上前,朋友圈很短,附上了几张开药单,只言片语中愤慨的情绪扑面而来,内容就是在抨击我市某三甲医院的医生竟然开出这种药给小孩吃。

我和小蜜对视一眼,嘴快的我忍不住了:“为什么不吃医生开的药,难道忍心让小孩子难受吗?你们怎么看?“

大蜜回答:”对呀,有病就治病啊,看医生就吃药咯。“

小蜜也说:“看不懂这药,不过我应该也会听医生的吧。“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至今日,我已经从当年不谙很多事的老女孩变成了一位老母亲了,这些年,我结婚生娃,经历了当妈妈的很多事,其中,最最最最害怕的,莫过于小祖宗身体有恙,不过,也真是万万万万没想到,当初那个被我嗤之以鼻的朋友圈,有一天竟然差点要变成我自己的朋友圈。

宝宝呕吐腹泻
今年春节,我们带着一周八的宝宝回到县城老家,由于上班族的假期只有短短七天,所以我和先生一合计,打算先回城市里,把娃安放在爷爷奶奶处过了元宵再接回来,这样既放心,又给了我和先生难得的二人世界。

头两天
没想到,年初九早上七点,睡梦中的我突然听到电话,一看是公公打来的,我心中咯噔一下,大概率是宝宝生病了。我接起电话,果不其然,公公告诉我,昨晚十一点,睡觉中的宝宝突然醒来,吐了一床,安抚了好一会儿,给她喝了奶,结果又吐了,早上起来喝水,接着吐……全家都被为这个小祖宗担心不已。

我跟公公说:“不然把她带出来吧,我带她去看医生。”

公公说:“看她这样吐,我有点怕,我先带她去县城医院看看!”

“也好。“挂了电话,我满心焦虑,就开始各种百度,各种咨询朋友。

过了半小时,公公给我发来了县医院医生的诊断,肠胃炎,开药如下:

我瞪大了眼睛:多潘立酮片(吗丁啉)、维生素B6、利巴韦林、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黄哥点评:不靠谱!急性肠胃炎主要是口服补液,严重脱水可以静脉输液。呕吐不推荐用吗丁啉,呕吐严重可以用昂丹司琼。利巴韦林确实不妥。益生菌辅助治疗,可有可无。)

这不都是各大育儿公众号反对用于婴幼儿的药物吗?不要说是育儿公众号,利巴韦林,连权威媒体都强调过,这是一种不良反应和用药禁忌都很多的药物!“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不能用利巴韦林”,我每次也都第一时间转发到家族群里。

为什么一个县城的儿科医生,甚至是儿科主任医师,却还会开出这种快要被淘汰的药。我情绪激动起来,马上回拨了公公的电话:“爸,不要给宝宝吃这些药,这些药都是乱开的,把宝宝送出来,我带她去大医院!”(黄哥点评:还是不靠谱啊)

非常庆幸地是,公公婆婆都是很尊重年轻人的人,他们看着宝宝难受,虽然万般于心不忍,也还是忍着没有把药送到孩子嘴边。婆婆和孩子的姑姑最终带着行李,坐了三个小时汽车,把孩子送到了我的跟前。

抵达家里时,已经是中午了,宝宝不愿进食,脾气也差,动不动就叫大家“走开”。下午,宝宝吃什么吐什么的情况有所缓解了,但是,却闷声不响地发起烧来。

我带着宝宝去了市里的三甲医院看儿科急诊,医生面诊后跟我说是肠胃炎、喉咙有点红,也明确跟我说不用吃抗生素,开了益生菌等药:

虽然这个“王氏保赤丸”依旧让我心存疑虑,但我还是把药单发到家族群里,目的是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看这里的医生开的药(黄哥点评:找个靠谱的医生真难啊)。

第三天
拉稀果然随之而来,第三天,孩子发烧到39℃,期间吃了退烧药,又烧回39℃,还拉了十几次的稀糊状便便,在这个过程中。婆婆急坏了,催促我带娃再去看看医生。

可是,“看什么呢?”我说。

“总要吃点药吧!吃药了孩子才舒服啊。”婆婆急切地说。

“这是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药的,能自己好。”我说。

“哎呀,吃了药更舒服啊,我是主张要吃药。”婆婆说。

随后,婆婆数次欲言又止。我只好把在网络平台咨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医生朱碧溱的回复给她看。朱医生是我最信任的医生之一。

朱医生很及时地告诉我,“急性胃肠炎不用吃药也能好,但是如果拉得厉害,大便水分多,可以吃蒙脱石散,最好配点口服补液盐”。而且,朱医生还明确告知,这种肠道病毒感染的周期对于小孩来说基本要一周甚至十天左右,我赶忙转达给家人。(黄哥点评:靠谱。)

婆婆仍旧默不作声,也不再搭话,我心里也烦,明明生病的确也要一个过程啊,为什么上一辈总认为,什么病都能多吃药就能好得快呢?(黄哥点评:是的,黄哥门诊也常常碰到这样想法的家长,囧!)

第四天
孩子不再发烧了,但是拉稀越发严重,收到来自我父母的各种电话催促,以及公公婆婆再一次试探性地征求我意见要带去医院开药或者挂瓶,我有点扛不住,心情也非常复杂。先生看着娃弱弱地躺着哭闹着,米粒不进,脚不沾地,这时候也烦了。

“走吧,带她去妇幼看急诊”,先生说。

“看什么呢?还不就是那些药,益生菌、蒙脱石散、补液盐,家里都有啊”我还是那些话。

“你又不是医生,你这看了点公众号,半吊子在这装什么装,看了医生,总会开药!有药就吃!”先生很不客气。

我心里也很不舒服,我是真的想很理智地对孩子好,不愿意看孩子去医院再折腾。

最后,我和先生各退让一步,让先生带着宝宝的粪便去化验,结果是没有白细胞,这位医生看了化验单以及上一次的诊断,说没有炎症,也说不要再吃“王氏保赤丸”了(幸亏我没给孩子吃,不然那苦苦的药丸,不知道又要折腾孩子多久)。(黄哥点评:靠谱)

医生再次开了一瓶“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混悬液”,我心下想着可能根本没什么用,却再也无力阻止他们的喂服,感觉这就是家里除了我以外所有人急需的一瓶安慰剂吧。(黄哥点评: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这一天中午,婆婆回老家了,接替而来的是我妈。(黄哥点评:一切为了孩子)

第五天
今天,孩子拉稀的次数变成了五六次。

到晚上,孩子的精力也有所好转,灌进小半碗饭,饭后也能走走跳跳笑笑了。

全家人的心情都好多了。

第六天

上午,刚上班的我接到我妈的电话,劈头盖脸地就说“快带宝宝去看看吧!”

据我妈描述,宝宝在床上不愿起来,一直哭闹,心情不好,不吃饭。

“这都第六天了,她都这么痛苦也不吃饭,你还不带她去医院挂瓶!挂瓶才更快好!”我妈说。

“挂什么瓶?”我说。

“到了医院叫医生挂瓶,你不用管!”我妈用难以遏制的怒火冲我爆发,我只好直接挂了电话。

紧接着,我手机不停地震动,是我妈发的各种宝宝在哭闹的小视频,真是只女莫若母,我妈就是知道刺激我的软肋。

我被激到了,又拿起手机给先生打电话,先生听我说得很急,又是要请假,又是要去市内最好的医院看医生。

他也火起来,“当初不是你跟我说生病是有一个过程的吗?你干嘛被你妈一激就这样,我现在忙成这样,哪里有时间,要看你们自己去看!”先生一顿发火挂了电话,我也愣住了。

关心则乱,谁说不是呢?

我终于还是回到办公桌前,无奈、静坐,思考下一步到底要怎么做。大概纠结了一个小时,电话又响起来,是我妈。

她说道,“给孩子喂了一碗稀饭,吃完她就活蹦乱跳了,到现在也没拉稀了,不去医院了啊,你好好上班吧!”

我:“……”身子重重地往椅子后面一靠。

我又想起了网络平台上的朱医生,回看她和我的聊天记录,突然发现她昨天给我留言了:“孩子有好转吗?一天拉几次?”

虽然没有见过她真人,但是却感受到她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道德,我赶紧告诉她情况已经有所好转。(黄哥点评:儿科医生工作高负荷、高强度、高压力、低收入。优秀儿科医生更少,一定要呵护哦。)

从宝宝感染上消化道病毒,最开始吃什么吐什么到活蹦乱跳、拉出成型便便、吃饭津津有味,整整花了八天。其实,我在第二天就在网上看了新闻、搜了资料,觉得大概率就是传说中的“诺如病毒”。

“在冬季,孩子有呕吐和腹泻的症状,那极有可能就是诺如病毒感染了。诺如病毒通常先呕吐,后腹泻,还可能有发热表现,但发热多在2-3天就消退了。如果呕吐严重的,导致脱水的情况也会出现,那这时孩子是病恹恹的,看着弱弱的。”(黄哥点评:更可能是轮状病毒肠炎)

套在我家娃身上,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全占满了。不过,当病毒来袭,需要接招时,来自宝宝的哭闹、长辈的啰嗦以及对自我判断的怀疑,还是让人有点抓狂。还好,在我的家庭里,虽然另一半和长辈都很质疑我,但最终也选择了尊重我。而在一些婆媳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甚至是同事口中,我都有听闻奶奶外婆偷偷灌药或者是引发家庭矛盾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从科普公众号获得的知识,并无法打破长辈根深蒂固的观念,无论我说了多少次“喝一桶红枣水都不能补血”,我妈还是会在我例假结束时叮嘱我“喝点红枣水”。看着孩子生病难受,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想快点让他们能舒服一点,但是更多长辈心里都觉得吃药能好得快,苦口良药灌也要灌下去,而我们,更愿意选择相信自限性疾病有它的周期,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护理、科学护理,没有把握时及时就医面诊。

刚怀孕时,我就喜欢阅读各种育儿公众号,总觉得要当宝宝最合格的守护者,就要走科学养育的路子!怎么科学养育,当然是自己要先能够接受科学的理念。

还记得,宝宝六个月的时候突然发烧,连续烧了三天。

第二天晚上烧到40℃以上,我再一次慌了。(黄哥点评:高热容易抽筋,家长容易慌神反应)

虽然我已经做好“幼儿急疹”的基本知识储备,但是,我还是怕那个“烧坏脑子”的谣言。

于是我托关系找到了一位儿科主任医生,面诊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宝宝的体温已经降到了37.8℃。医生看了验血单之后说这是病毒性的,开点抗病毒药吧。

我看他拍下“奥司他韦”几个字,就想起这个药似乎是在发病24小时内服用才有效果,超过就没有服用意义了。(黄哥点评:奥司他韦在流感24小时内用最好,超过24小时用也有一定的好处。)

于是就斗胆说了一句“我们已经第三天了,还有用吗?”

医生愣了一下,用退格键删掉他开的药,抬起头笑着对我说“那我就不开药了,回家再观察观察,有可能就是幼儿急疹呢!你能接受吗?”(黄哥点评:医生可能怀疑流感,但也可能是幼儿急疹。双方都好尴尬啊。)

我点点头,询问了一些护理的细节,医生叮嘱了注意事项,我带着宝宝就回了家,第二天,宝宝脸上果然起了玫瑰疹,真的是“幼儿急疹”。

事后,我总结了一下:虽然这次诊疗去了医院,啥药没开,看起来有点浪费医疗资源,但是却是有实实在在收获的。因为自己从育儿科普公众号学到的知识,真的不是“半吊子知识”,它包含最基础的用药指导,它甚至可以在某些时候避免过度医疗。(黄哥点评:说的对。家长都在学习,医生也要学习哟)

当然,只有面诊过后,我才能确定我在家的判断是不是正确的,这样将来孩子有毛病的话,我就能更加准确地知道是否需要马上就医、何时要就医,一方面避免浪费医疗资源,一方面也避免了过度诊疗。(黄哥点评:给你个大大的赞!)

时至今日,网络发达,介入诊疗已经成为每一个病人的权利。我作为监护人也并不是想要干涉医生的诊断,而只是想要为孩子在出现小毛病的过程中增添一份保障,避免乱用药、瞎着急、白忙活,还能够从实践中学会更多科学护理的知识。当然,也更有底气去面对长辈方面的压力,在一些常见小毛病中,可以小小地做一些抗争,努力学习的妈妈们毕竟真的不是“半吊子”。

参考文献:
1.David O Matson, et al.Acute viral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in resource-rich countrie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uptodate:Jan 2019
2.Freedman SB, Adler M, Seshadri R, Powell EC. Oral ondansetron for gastroenteritis in a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N Engl J Med 2006; 354:1698.
延伸阅读:
儿科门诊又一波病毒来了,这一次是它!
这种病毒高发!传染性极强, 却无特效药!
医生,我孩子急性肠胃炎你怎么这样瞎治疗?
提 示


让父母少花钱,让孩子少受罪 欢迎转发朋友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儿科学博士,聊医学科普,聊孩子教育,聊人生感悟,做你们的知心朋友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