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挤眉弄眼为哪般?
辰辰挤眉弄眼
辰辰今年5岁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幼儿园不开学,他一直待在家里,跟着大人看电视,还经常趁爸爸妈妈不注意,顺便玩起了手机游戏,能熟练地找到儿童动画片连续观看。两个月过去了,家里人都发现他这几天眼睛和眉毛不正常,动不动就挤眉弄眼!让爷爷奶奶心焦坏了。你看:他的左边眼睛用力的一眨一眨,那眉毛都要挑出来了,尤其是他两眼聚精会神地盯着手机屏幕的时候,样子特别明显,有些夸张。爸爸妈妈问他眼睛有什么不舒服,他说没事!家人实在看不下去的时候,就让辰辰屏住、不要眨眼挤眼,用湿毛巾擦洗眼睛,还是没有用,父母也急了,有时候也对着孩子发火。妈妈指着辰辰说:我叫你别弄了,别弄了,你还弄,你想气死我!辰辰每次都感觉很委屈,只有可怜巴巴的哭,但眼睛就是不舒服,就这样好好坏坏的过了1个月。爸爸妈妈实在没有办法,就带他到医院看去了。
琦琦挤眉弄眼
另一个小朋友,琦琦,9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据他妈妈反映,他从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开始不自主地挤眼睛、耸眉毛。不过,他还不止挤眉弄眼,小学1年级时,妈妈发现他慢慢地出现了努嘴巴、噘嘴,有时候嘴巴突然张一下,张得特别大,头也不自觉地往一边转,肩膀也一耸一耸的,时好时坏,最近又开始经常发出“eng, eng”清嗓子的声音。时间长了,老师也提意见,认为琦琦是不是对老师有什么意见。毕竟老师在上课,你总是挤眉弄眼,不尊重老师,还发出eng、eng的声音影响老师教学,也影响其他同学听课,让爸爸妈妈赶快带他到医院看看。琦琦也很委屈,告诉老师和爸爸妈妈,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控制不住。
医院就诊
第一个小朋友辰辰先是去了眼科,只发现了轻微的炎症,和眨眼没有很大的关系,医生建议还是去看看心理科。
第二个小朋友琦琦先去了神经内科,医生建议检查脑电图和脑磁共振,结果检查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建议转诊到心理科再看看心理有什么问题。
结果两个小朋友同一天都来到心理科看病。心理科医师看了这两个小朋友,认为他们的挤眉弄眼和其他的一些表现,其实是一种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 TD)是儿童心理科一个常见的病种,它是一组主要发病于儿童期,原因未明,以这种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和)发声性抽动的神经发育障碍。
疾病的发生可能和儿童期大脑发育有关,也可能与脑内一些化学物质不均衡有关,心理因素如学习压力、家长批评和过分关注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抽动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每个人严重程度都不大一样,治疗根据每个人病情表现和严重程度做出判断。但医学上将这些抽动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抽动障碍或慢性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 syndrome,TS,妥瑞特综合征,俗称抽动秽语综合征)等几种临床类型。
在幼儿园阶段的儿童中,有过短暂或暂时性抽动表现的孩子很多,而在7-12岁学龄期的儿童中,国外报道学龄儿童中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者占5%~24%,而慢性抽动障碍患病率为1%~2%。
抽动症诊治容易走弯路
在生活中,许多人有抽动症,特别是儿童出现挤眉弄眼和其他抽动症状是很常见的。而这些症状并没有受到重视或得到及时规范的诊疗,当一些儿童出现反复挤眉弄眼、反复咳嗽发声、反复张嘴、反复舔嘴唇、甩手、耸肩、耸鼻等症状时,家长往往最先想的是可能会去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呼吸科、骨科等科室看诊,最后才想到或被其他多个科室辗转转介到心理科就诊。
这种毛病,如果症状明显,经常出现,影响学习、影响孩子的生活,则需要及时治疗,而症状轻的小朋友可不用关注,注意生活规律,减少长时间过分高的学习压力,避免长时间地观看手机、电视、注意用眼卫生,减少引起抽动的诱发因素。
经过医生的解释,辰辰和琦琦的家人才发现,原来一直认为,孩子的挤眉弄眼、努嘴巴、张嘴、转头、耸肩和清嗓子是一种坏习惯,现在看来不只是坏习惯这么简单,它们原来是一种抽动症状,很多人都是不能自控地就出现了,并非自己的孩子调皮捣蛋,故意做出来气家长,气老师的。
提醒大家
如果您周围有孩子出现类似于挤眉弄眼等这样的表现,如果持续了一段时间,比如1个月以上,症状仍旧没有改善,影响他或他的照料人的日常生活明显,可想一下,是否是一种抽动症,可建议孩子的家长去医院儿童心理科或神经科看一下,做些评估,看看是否有抽动症,是否需要干预。(文章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文字:韩晶晶 ,审校:孙锦华)
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END--
万水千山总是情,关注一下行不行
关注公众号学习优质科普+四大福利
①在线咨询 ②挂号、加号复诊
③公益讲座 ④进群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