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们河南老家过年----黄哥给大家拜年了!
点击上面的“复旦儿科”,有更多的育儿科普知识等着你
由于工作原因,今年春节在上海了,不能回河南老家过年了。
看着街道两边稀疏的行人,想念起小时候在老家过年的情景,思绪万千。对于中国人或者华人来说,年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年代表着一种很重的思乡情结。
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子,天还没有亮,就起床了,我和弟弟穿上新衣服。那个年代,大部分农村家庭条件都艰苦,只有过年小孩子们才有机会穿新衣服,所以非常兴奋。如同童谣里唱的“穿新衣,戴新帽,家家户户真热闹”。
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和大人一起点爆竹,打开大门放开门炮,需要连放三个。我一个手捂着耳朵,一个拿着燃烧的火柴棒去点燃鞭炮,鞭炮捻子上火花呲呲作响,然后“咚、咚、咚”三声炮,震天响。我们告诉村里人,我们起床了。这些活都是家里的男人们完成。
厨房里家人在炉灶上烧火,水烧开了,就开始下大年三十提前包好的水饺。在我们河南农村那边,吃饺子是过年里面必不可少的。柔软的饺子,沾点醋,那是我的最爱。但是我并不擅长包饺子,我包的饺子下锅里容易破掉,所以每次回家过年都是奶奶或者爸妈在做这些事情,而我只是一个吃货而已,所以很感谢他们。
水花在锅里不停的冒出来,满锅的水饺像白花花的元宝,它们在热水里不停的翻腾。需然后又要在院子里放一阵鞭炮,噼噼啪啪的响了一阵子,红红的鞭炮皮在院子里散落一地,像多多盛开的梅花,非常喜庆。
水饺煮熟了,老人们先盛一碗饺子,恭恭敬敬放到客厅的茶几上,请神灵先吃,然后才是我们吃。我们小孩子穿着崭新的衣服,心急火燎的等着去拜年,要红包,那里还吃的下。
天还蒙蒙亮,爸爸就带着我和弟弟去给村子里父老乡亲们拜年了。先给左邻右舍的拜年,到了他们家,他们也正在放鞭炮,下饺子。我们几家的男人们带着小孩去挨家挨户组团去拜年,老人们或者女人们看家,准备好糖果、瓜子、红包,等待迎接拜年的人们。拜年队伍开始是几个人,最后是几十个人,团队也来越庞大,像个贪吃蛇。
到村里德高望重、辈分还高的老人们,来拜年的人特别多,往往前脚团拜的刚走,后面团拜的又来了。我们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辈分,喊道“三大爷,二大娘,二奶奶等等,新年好,我们给您拜年了”。然后作揖行礼,先单膝,然后双腿跪下,黑压压的一大片磕头行礼,非常的正式。
不像现在,先是打电话拜年,然后电话也懒得打了,改为发短信拜年,微信拜年,最后改为微信群发拜年了,呵呵。去年同学小A给我短信拜年,短信结尾是小B敬祝,笑死我了。
我们跪下行礼后,老人们赶快把我们大伙拉起来,招呼到屋子里吃糖、抽烟。大家聊着快乐的事情,小孩子们则在一边低头数着红包,屋子里充满着笑声,非常欢乐。不过我们每家拜年时间很短,团拜队伍又要到下一家赶场子了,给下一个“三大爷,二大娘,二奶奶”拜年了。
我们的村子好几百户人家,有姓黄的,在村子东头,有姓杨的,在村子西头。一圈转下来,已经九十点了,我和弟弟口袋里装满了糖果和红包。到了家里,发现亲戚们的车子已经停在院子里了,客厅里是爸爸和亲戚们谈话的声音。家里其他人则在厨房准备中午的饭菜,一阵阵香气飘了出来。
习大大说在今年的春节团拜会上讲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句“回家过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最温馨的情愫。万家团圆、共享天伦,走亲访友、共祝美好,贯穿其中的就是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同志之情。当今社会快速变化,人们为工作废寝忘食,为生计奔走四方,但不能忘了人间真情,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
是啊!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吃不到的东西现在可以吃到了,以前穿不上的衣物现在可以穿上了,我们生活在国泰民安、幸福安康之中。
但是,永远不变的是我们的真情。再远、在忙不能忽略!
感情深,一口闷!
喝!干杯!Cheers!
祝各位朋友春节快乐,鸡年大吉大利!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师原创。欢迎转发。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的微信号fdekhzh 此码不扫,何以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