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体内有“湿”的十大症状,牢记7个排湿食物和6个排湿穴位
中医认为,脾脏能调节体内的水分。若脾脏健康,人体就不易因湿气致病;反之,脾脏有虚会令湿气过重使人生病。湿气有内湿与外湿之别。
什么是湿气?
内湿:因为思虑过度、生活习惯不规律如饮食不节制等自身的原因导致脾虚。
外湿:当内湿导致脾虚时,若是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如春季),空气中的水分便会乘虚而入,结合内湿一同破坏人体。
湿气要怎么排才好?
① 少盐:
盐吃多了,容易造成水、钠分子滞留体内,会加重湿气,亦会引起水肿。建议每人每日的盐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
② 运动排湿:
可选择在清晨或晚间,以慢跑、快走、太极拳等形式运动60分钟左右为宜。
③饮食调节:
薏米、芡实、红小豆等利湿食物,可在早中晚所煮的稀饭、米饭中加入一种即可;煮汤中可加两三粒花椒,祛其浊气。
④多喝水:
要祛湿并不意味着不能喝水,相反,水要多喝。通过排泄,水可带走身体的毒素和湿气。
⑤环境除湿:
中午大太阳时再开窗户通风,可买一些除湿盒或者石灰或者木炭,放在家中的各个角落,有助于减少环境的湿气。
有助于排湿的食物有哪些?
薏米:具有利水消肿和清热去脓以及健脾祛湿的功效,与粥同煮是个不错的选择。
红豆:有健脾利水和补血消肿的作用,可做粥或甜品。注意不要跟赤豆混淆。
冬瓜:能利水消痰,消热解毒。冬瓜煲老鸭,胃寒人群也可少量食用。
鲫鱼:有补脾利水的功效。宜清蒸或炖汤,不宜油炸,不宜与荠菜同食。
玉米:可补中健胃,除湿利水。玉米排骨汤是排湿法宝。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气止泻,宁心安神。不过要注意不要与米醋同食。
南瓜:能补脾利水,解毒杀虫。直接蒸煮食用即可助于身体排湿。
6个穴位让你无湿一身轻
都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除湿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坚持揉按身上这6个“排湿穴”,才能逐步把体内湿气排出去。
丰隆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外膝眼和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它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主要的穴位,并有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
阴陵泉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取穴时顺着小腿内侧往膝关节方向摸,膝窝下凹陷处即是。
这个穴位能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经常按揉阴陵泉可健脾化湿,解决体内有“湿”或者水肿的问题。
中脘穴
位于腹部中线上、肚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是胃的经气汇集之处。
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都可以用中脘穴进行调理。
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缘往下4横指、胫骨外侧1横指。
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有疏风化湿、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的作用。
复溜穴
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3指宽的地方。
“复溜”一词中,“复”是反复,“溜”是悄悄地散失,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蒸发上行。按揉复溜穴能刺激它使水分代谢正常。
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关节,弯曲胳膊肘时,肘横纹末端的凹陷处即是。
曲池穴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的地方,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以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对“湿热”引起的荨麻疹、急性胃肠炎效果很好。
按摩手法:点揉穴位
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持续10秒后,渐渐放松,每个穴位上重复这个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