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胃
我们这些天来一直在讲肝儿,肝儿是“万病之源”,实在是因为肝儿的疏泄功能对身体的影响太大。今天,我们就聊聊肝对脾胃的影响,其实有很多胃病,不是胃本身病了,而是肝病引起的。
比如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生气以后吃不下饭;一生气就胃疼;长时间学习工作压力大,就各种胃病。。。。
好吧好吧,我承认,这条不适用于吃货。
《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意思就是,能治未病的了不起的大夫,一定是发现肝有病了,就知道会传给脾,然后先调理脾胃再治疗肝病。如果那时正好在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里(此时五行为土),脾土得到生旺,则可以不用急着补脾。一般的医生不懂得传病的道理,看见肝有病了,就盯着肝病治疗,不知道要先保护好脾胃,只知道治肝。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肝的五行为木,脾的五行为土。它们之间的木与土靠生克关系相互制衡和约束。《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这就是说五脏之间疾病的传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即“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意思就是五脏有病,第一个传给的就是自己克制的那个脏腑。因为木克土,所以肝病之后就传给了脾胃。
其实肝和脾的关系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影响的。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就可以不断地把五谷营养传送给肝,让肝的疏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可以调理气机帮助脾升胃降,同时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帮助脾胃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职影响到脾的升清,就会出现胁肋胀痛、腹满肠鸣、腹泻等,一般称为“肝脾不和”。如果肝的疏泄失职影响到胃的降浊,则会出现嗳气、食欲不振、胃痛反酸、呕吐等。
我之前讲过一次肝气郁结对脾胃影响的医案,是我的一个侄女,她是一名高中生。由于高考压力大,学习负担太重,她一直有很严重的胃病,不按点吃饭就立刻饿的胃疼,可是吃一点儿就饱了,然后就不停的打嗝反酸。如果稍微多吃点儿又是胃疼。可怜的小孩儿长的很瘦,脾气也很不好,总是很烦燥的样子。
虽然她吃了很多胃药,但是效果都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她的胃病不是胃坏了,而是肝气郁结导致疏泄功能失职,而影响到了脾胃。那怎么判断出是肝的问题呢?首先,她的舌头是瘦瘦尖尖的,而且没什么舌苔,舌质非常红。这种红瘦舌就是肝气郁结比较典型的舌头。另外她学习压力很大,烦燥易怒,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睡眠也很不好,头顶痛。
她的胃病在我给她治疗之前已经断断续续得了2年,而且幽门螺旋杆菌的指标也非常高,用了什么国际流行的三联疗法治疗了几次,都反复发作,没什么效果,西药反应也很强烈,人很痛苦。
我根据她的症状给她用了什么药呢?特别简单,就是黄芪建中汤。这个方子也是我在罗大伦老师的书里看来的,专门治疗这种肝气郁结导致的胃病。
黄芪建中汤:生黄芪6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个(掰开),饴糖30克。把前面的6味药煎好,滤除药渣,然后加入饴糖放到火上熬化,早晚各服用一杯。(剂量来自罗大伦《救命之方》)
方子中的桂枝、白芍、生姜都入肝经,暖肝升陷、滋补肝阴。黄芪、大枣和甘草补中益气。方中用的饴糖不是我们平时用的白糖,它的功效是补中缓急止痛,特别适用于脾胃虚弱者。饴糖如果药店没有,可以在网上购买,不能用白糖代替。
这个方子总共只有7味药,且大多药食同源。效果怎么样呢?我只给她开了7副,吃完后这2年的老胃病就好了。。。。就好了,什么症状都没有了,胃口大开。最让我意外的有两点:一是久治不愈的幽门螺旋杆菌的指标基本接近正常,二是孩子的脾气变好太多,用她妈妈的话讲,像换了个小孩儿。
肝气舒畅了,情志当然变化很大,身体好了,心情自然也会变好。中医治病不是研究你有什么细菌了,而是看症状找病因。这就是中医经方的神奇,用的准确了,它可以从根子上治疗疾病和性格。
肝对脾胃的影响,除了气机方面,还有胆汁的疏泄。肝气疏泄正常,则胆汁排泄到小肠参与正常消化;若肝气疏泄失职,则胆汁排泄发生障碍,很容易淤积在胆囊中生成结石。
在中医里,胆结石的形成一般解释为肝气郁结、湿热内蕴,气滞郁热等,所以胆结石在中医里完全可以治疗。只是现代人对身体也好工作也好,都太急功近利,总是希望用最快捷的办法达到目的,“一刀切”才会那么受欢迎。可是“一刀切”后会有什么后果呢?西医我一点儿都不懂,不敢乱说,因此在这里摘录一篇西医学博士刘为民发表在“中国美罗国际养生保健”公号上的文章,里面有关胆结石的论述,仅供参考。
看完后我们都应该仔细回味一下那句话:“要没有去掉病因,它仍然会长”。
对自己下手,着什么急呢?!
亲,请把你们自己治疗的医案发给我吧,让更多的人分享你们的感受。合作及投稿,
请发至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