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看看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发热的神奇医案
我今年夏天去北京的时候,满大街小巷都是卖酸梅汤的——也就是乌梅汤的3.0升级版,里面除了乌梅、白糖,还加了点陈皮、豆蔻、桂花、蜂蜜、甘草什么的。。。。到底是帝都啊,就是这么会养生。
而真的乌梅白糖汤,作为用药时,就只有两种配料而已:乌梅7-9颗,白糖1两。这个看似是食疗的东西,但是在彭子益先生的手上,却出现了神奇的疗效,所以今天,我们就继续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他讲乌梅白糖汤的故事。
故事就从各种医案开始讲起吧。
山西冀甯道署教育科高科长,已经请病假半个月了,得了很严重的温病。扣工资也就算了,主要是人太受罪。因为他这发烧啊,烧的天昏地暗,日夜胡言乱语,口臭,舌苔黄黑干燥,非常渴,总是要水喝。肚子虽然胀的要命,但却不痛,按下去也不痛,大便已经有十天都没解了。
到后来,身体都不能动了,病情十分危重,脉沉而弱,说明病在里,为虚证。这时候家里人都急死了,好好的后生,刚刚大学毕业不久,成了公务员,全家人还没来及高兴太久呢,就得了这么重的病,这也真是太惨了吧。
于是家里人到处寻找名医诊治,结果找到了彭爷爷。彭爷爷来了一看,说,这个病其实很简单啊,就是因为高烧导致了胃液枯竭,方用乌梅10颗,白糖2两,给患者熬了喝就行了。
家人没有办法,只好熬了这个饮料给高科长喝了下去。然后。。。。高同学居然没有说胡话,安安静静地睡了一大觉,并且在第二天早上,拉出了半干的大便!
再然后,就退烧了,吃了点儿米粥什么的休养了一阵子,这个病就彻底痊愈了。
彭爷爷说,这个病其实一点儿也不复杂。温病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病起高热,而且高热时神志昏沉,另一个就是脉为虚。温病的起源,是因为自身的肝胆之气疏泄偏盛而导致的。
本来肝胆之气是这样的:(此图为人体对视图)
结果肝胆之气疏泄太过后,就会导致胆火(相火)往上乱飘,阳根不能下藏。
由于此时是上热下寒,因此既不能用寒凉的药物也不能用补药,所以《内经》曰:温病虚者必死。但是,虽然不能用补药,却可以用收敛的药,将向上乱飘的相火收回到下焦。这样阳根有了,阳生阴,阴液也自然会续生,相火藏、津液生,那么中气就可以恢复了。
说到底,就是个圆运动而已。
乌梅奇酸,性收敛。不但可以收敛外浮的相火,而且还大补肝气。它虽收却不涩,还能生津。白糖补中益气,又不滞腻。与乌梅酸甘相应,生阴液,最适合治疗温病虚证。
这位高科长,他的舌苔黄黑、口渴欲饮、高烧神昏,日夜谵语,脉虚等,都是温病的特征。所以只用了乌梅白糖汤敛火生津,让脾胃小轮恢复运转,这个病就自然好了。
一个例子太偶然,彭爷爷又说了一个。
山西阳曲县何科长,春天的时候感受了外邪,症状是满身疼痛、恶寒发热、神识昏迷,脉象洪数,但重按模糊——发热昏迷,脉象模糊,这个就是比较典型的温病特征。
然后彭爷爷又是让患者家属煮了一碗好喝不上火的乌梅白糖汤,酸酸甜甜,何科长喝完,还想再喝一碗。结果不久,就出了一身汗,然后病就好了。
哎,由于乌梅白糖汤治疗温病疗效太快,过程太短,没什么爆点故事就结束了。搞得我瓜子都没来得及吃。
原理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不再解释了。彭爷爷的医案其实非常有借鉴价值,很多肺炎的后期就是温病的症状。另外因为乌梅有敛肺止咳的作用,所以我还常用乌梅白糖汤治疗因肺虚引起的久咳干咳。你们也可以参考。
乌梅虽然是食物,但它有良好的药性,所以在实热证,咳嗽痰多,菌痢、肠炎的初期,怀孕期间和产后忌食。
大家在买乌梅的时候,请一定到正规的医院和药房购买,买时就买一般的干乌梅或醋制乌梅,千万不要买成乌梅炭。乌梅炭是乌梅经过炭炒而成,疗效为敛血,一般用在便血或血崩的病症中。
PS:文中医案及原理分析均来自彭子益先生的《圆运动中的古中医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考原文,收获会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