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里的一个经典配方,和中祛湿、益气健脾,改善肠胃虚弱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相信有很多了解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的人们,都会知道李东垣有一首极其经典的方剂——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被列为“中医十大名方”,可以说是李东垣最具代表性的方剂之一。然而李东垣另有一个奇妙的方子,与补中益气汤仅仅一字之差。那么,这个方子究竟“姓甚名谁”呢?它就是“自带音响”的调中益气汤。
从方名来看,补中益气汤重在补中益气,而调中益气汤重在调理中气,补中益气更适合中气不足或下陷的病症,而调中益气汤则更适合中气不足之中夹杂其他病邪的病症。而从药味上来看,两个方子都保留了黄芪、人参、甘草、柴胡、橘皮、升麻的基本结构,补中益气汤有白术、当归,而调中益气汤中有苍术、木香;从功能来看,补中益气汤主要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而调中益气汤主要是益气健脾、和中祛湿。
调中益气汤虽然名头上没有补中益气汤响亮,但是它的作用一点也不输给补中益气汤,甚至说在某些方面调中益气汤还更胜一筹。补中益气汤在祛湿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如调中益气汤的,原因在于调中益气汤把补中益气汤中的白术换成了苍术,这样燥湿的力量就更加的强大;将当归换成了木香,这样强化了芳香醒脾的作用,由于调中益气汤的补中益气的药味结构基本相似,所以补中益气汤能够补益的中气,调中益气汤也可以,而且对于脾虚夹湿的力量要比补中益气汤强很多。当然,补中益气汤在升阳举陷方面的力量要比调中益气汤强很多。
那么,这个调中益气汤究竟是由哪些药物组成的呢?《脾胃论》记载,全方由“黄芪一钱,人参、甘草、苍术各五分,柴胡、橘皮、升麻各二分,木香一分或二分”组成,在煎服方法上是用两大杯水煎成一杯,去除药渣趁热喝,喝药时最好是吃饭有了好一阵子之后再喝。李东垣强调,服用这个方子的时候要清心寡欲,无欲无仇,正如原文所说“宁心绝思,药必神效”,并强调如果“病在四肢血脉”,空腹服药效果会更好。
综合来讲, 调中益气汤具有益气健脾、和中祛湿的功效,适用于肠胃虚弱,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泄泻,肢节烦疼等症。那么,调中益气汤为什么能够发挥如此强大的作用呢?关键在于配伍。全方用人参扶助元气以补中益气,黄芪补中且能升举下陷之气,苍术燥湿强脾,茯苓渗湿利水,甘草缓中益胃,升麻升阳明清气,柴胡升少阳清气,木香醒脾开胃并调气化。运用得当,则元气内充,脾能健运而清气自升、胃气自化、湿气自除。
然而,在《东垣试效方》里也有一个调中益气汤,全方由“黄芪一钱,人参半钱,炙甘草半钱,陈皮二分,五味子七粒,芍药三分,白术五分,当归五分,升麻二分,柴胡二分”,完全就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上五味子、芍药组成的,且没有苍术一药。本方适用于身体沉重,四肢倦懒,百节烦疼,胸满短气,膈咽不通,心烦不安,耳鸣耳聋,目有瘀肉,热壅如火,视物昏花,口中沃沫,饮食失味,怠堕嗜卧,忽肥忽瘦,小便色变,或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夏月飧泄,腹中虚痛,不思饮食。
《东垣试效方》中的调中益气汤功能也比较强大,其中配伍也十分精妙,全方用黄芪、甘草泻热补中,用白芍、五味子收聚耗散之气,用人参补气不足,用当归补血不足,用陈皮、白术除胃中客热而养护胃气,用升麻、柴胡从阴引阳,引阳明、少阳二经。全方配合,正好适合调理“劳则气耗、热则伤气”的病症。虽然与《脾胃论》中调中益气汤多了几味药,但整体上依旧万变不离其宗。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