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喘咳,汗出,心悸,没想到中医泰斗张锡纯,仅仅用了一味药
要说中医的神奇之处真的很多,就拿药食同源的东西治大病来说,就值得广为研究。比如我们常把它当作食材的山药,在老百姓眼里,这只不过是煮肉的时候的最佳拍档罢了。然而,在中医里,山药是一味实用性很强的食药两用的良品。当然,比如像清代名医陈修园认为,“山药为寻常服食之物,不能治大病”,对此中医泰斗张锡纯马上回怼,如果不能治大病,为什么张仲景用薯蓣丸治痨瘵?
张锡纯回忆道,当年他曾治疗一个未出阁的女子,患上了温病痰喘的疾病,先服用了小青龙加石膏汤,然后又遵从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加减方法,去掉麻黄,加上杏仁,然后喘证就好了。但是只是喘证安稳了一夜,第二天黎明时分,喘证大作,脉象散乱犹如水上的浮麻,脉搏跳动的频率已经不分至数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疾病。由于当时来不及去药店抓药,恰逢家里中有一些生山药,张锡纯让患者家属赶紧将这些生山药全部用上,急忙煎汤饮用,结果很快控制了喘息大作的现状,给去药店抓药争取了合适的时间。这充分说明山药的治病作用。当然只有一个案例,也许有人会说证据不足,那么,再上几个医案。张锡纯治疗一个妇女,产后十多天,突然大喘,大汗,发热,咳嗽,当时患者请的医生用了黄芪、熟地黄、白芍药等药,不仅没有效果,反而汗出更多。等到张锡纯诊察时,脉象已经很虚弱,一息七至,看了看症状,再看了看脉象,这仿佛已经是不治之症了,奈何张锡纯“医者父母心”,总不能让这样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就这么终结,于是让患者家属赶紧用六两生山药,煮汤,让患者慢慢连续喝下,喝完之后,加水再煮山药,让患者接着喝。第二天再用六两生山药,仍然按照以前的方法,煮汤让患者服用,结果三天后,患者的疾病竟然奇迹般的全好了。
张锡纯治疗一个年过不惑之年的男子,身患温病十多天,外感之火已经消去了十之八九,但是突然大便滑脱,喘息急促,而且烦渴,诊脉时发现,脉象虚弱得很,两尺脉轻轻按的话,几乎感觉不到脉搏的存在,这种情况也依然很急迫。张锡纯于是让患者家属赶紧用六两生山药煮汤,煎成两大碗,慢慢连续温服,把它当茶喝,喝完之后煎药渣,再当茶饮,连续两天一共用了十八两山药,喘咳与烦渴都已经好了,大便也不再滑泻了。通过以上三则案例,不难看出,山药的药用力量真的不容小觑,要不然,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薯蓣丸,钱乙的六味地黄丸等著名的方剂中都有山药。张锡纯也是感叹山药的奇妙,于是给山药独创了一个一味药的方剂,那就是“一味薯蓣饮”,全方就一味药,也就是山药一味。对此,张锡纯这样说道,“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生怀山药(四两,切片), 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那么,“一味薯蓣饮”为什么这么奇妙呢?张锡纯这样解释道,“山药之性,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且其含蛋白质最多,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特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耳”。按照张锡纯的解释,山药具有滋阴、利湿、滑润、收涩四大药性,且能滋补肺、肾、脾胃等脏腑,不仅补性极强,而且药性十分平和,并不是那种峻补之品,而是“久处不厌”的一种方式。当然,对于山药的独特作用,也许有人说,这些记载都是张锡纯自己说的,是不是有点“王婆卖瓜”呢?而当时的奉天法库县的万某曾用张锡纯的这个方子治好了三十年的痰喘咳嗽顽疾。据万某介绍,万某的母亲患痰喘咳嗽病三十多年,用了很多方子都没啥效果,而且随着年龄越大,病情越发严重,治疗的难度也越高。又加上春季时候疾病发作,又添加了发灼、咽干、头汗出、食不下等症,当时请了一屋的医生来给老太太会诊,都说是痰盛有火,肺气与脾阴肾阴都将虚竭了。用了人参清肺汤,加上生地黄、牡丹皮,服用了两幅药,不仅没效果,反而发灼如火,还增添了泄泻之症,不可终日。
这样导致万某不敢再请医生了,于是自己就用了张锡纯先生的资生汤,喝了一幅药,效果不明显。转念思考,发现方中於白术、牛蒡子、鸡内金等药与症状有些冲突。于是想到了张锡纯先生的“一味薯蓣饮”,用生怀山药四两,加上玄参三钱,喝了一幅药,就有效果,第二幅药见大效,三幅药下去,病去大半。然后改用薯蓣粥,用生怀山药一两打成细末,煮成粥,加上少许白糖,每日两次当点心吃,偶尔再加点开胃的药,没想到三十年的顽疾,竟然十多天治好了。当我们了解了山药的这些独特性能之后,如果还只是把山药当作一个普通的蔬菜,那真的是暴殄天物啊!其实,山药在很多农村都有,如果没有正宗的道地怀山药,用野生的山药也一样有作用。只不过用量上需要增加一点。当然,这里也充分反映了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这里强调的山药的用量,最低是四两起,也就是120克,而且可以根据病情加大剂量,用到六两(180克)这都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