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脉学宗师告诉你:脉诊有不可言传的说法,没悟性,难以学会脉诊

脉学宗师告诉你:脉诊有不可言传的说法,没悟性,难以学会脉诊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学过中医的人士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学习脉诊是四诊中最难的。脉诊在中医四诊中排最后,真正牛叉的中医是“望而知之”,但要达到这种境界,并非寻常人所能做到,即便你精通中医望诊的所有知识,也未必就能进入“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境界。这就好比同样是写作文,有的人冥思苦想也未必能写出感人的作品,而有的人却能妙笔生花,恍如神来之笔。这个中间,就差一个境界,而这个境界,靠的是悟性。

学习脉诊的确不容易,早在王叔和的《脉经》中就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记载,意思是心里好像明白这个脉象是怎么回事,脉诀也都背的很熟,但是去临床看病,手指往患者手上一搭,却发现一时间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脉。隋唐名医许胤宗也表示,“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也就是说,脉象的复杂性,要想真正辨别其中的奥秘,往往并不简单,有时候就是意思好像明白,但就是无法表示,大有一种“爱在心口难开”的感觉。
宋代名医许叔微这样说到,“脉之理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凡可以笔墨载,可以口舌言者,皆迹象也。至于神理,非心领神会,焉能尽其玄微耶?如古人形容一胃气脉也,而曰不浮不沉,此迹象也,可以中候求也。不疾不徐,此迹象也,可以至数求也。独所谓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此非古人秘而不言,虽欲名状之而不可得,姑引而不发,跃然于言词之表,以待能者之自从耳。”

这是一个关于胃气脉的论述,古人降这种脉的形态描述为“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Oh Maiga!这种表述该怎么去体会?这个不浮不沉,比较好理解,就是既不是单独出现在浮部,也不是单独出现在沉部,属于浮沉三部均能见到;这个不疾不徐,也好理解,不过就是一个不快不慢的意思,一呼一吸脉搏跳动4次,叹长气时脉搏跳动5次。这两个都是属于比较好理解的。但是接着给你来一个“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此题怎么解?
对于这一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对此也表示词汇量有限,不知该如何表述这个“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干脆笔锋一转,玩个更大的,一句“脉贵有神”就点明其奥义了。只是,这样一改,不仅“脉贵有神”,还会让脉诊“神乎其神”。“有神”该怎么解?对此,脉学宗师李延昰也表示“惟其神也,故不可以迹象求,言语告也”。因为这种脉象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也没办法用合适的文字来描述,只能将其用一个比较有境界的话语来表达。

要做境界,就得靠悟性了。记得韩寒的一个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同样是在做一件事,为什么别人做起来牛叉轰轰,而你做起来却犹如在跳“舂碓舞”(人又辛苦,戏又不好看);同样都是在跟孩子相处,为什么别人却能把孩子当朋友,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而你却全按自己的想法来,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最后闹得剑拔弩张,相互怨恨。同样是与别人打交道,为什么别人出口成章,说话让人舒服;为什么你一张口就让人生气,甚至直接想把你拉黑?其实这个中间,全在悟性。
正所谓,生活处处有中医,并非中医故弄玄虚,而是有些事情,有些东西,真的需要自己去体验,要不然,再好的东西,也是别人家东西,终究跟你无关。所以,中医脉诊要练好,不仅仅是读懂脉理,背诵脉诀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临床看病天天诊脉就能求得脉中真谛;最最重要的还是在悟性上。
《论语》曾有“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说法,这都证明着悟性的重要性。如是,脉学宗师李延昰也感叹道:“故以有限之迹象,合无穷之疾病,则迹象乃有时而穷。以无尽之灵明,运有限之迹象,则疾病无往而不验。所谓口莫能宣者,终成绝学也哉!”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吧!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