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吴鞠通:秋季感冒咳嗽、头痛咽干,妙用这个良方立竿见影
度过炎炎夏日,迎来秋高气爽,很多人却有着这样不愉快的经历:立秋之后到小雪之前这段时节,夜晚渐凉,稍不留意便寒意袭身。
这时节天气处于热到寒的过渡,属于大家俗称的“换季感冒高发期”。特别容易感受夜间凉气,在天高气爽的秋日却要遭受鼻塞、咽干之苦,这种情况往往可以用到这个经典良方——“杏苏散”。杏苏散出自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之手,是一个轻宣凉燥、理肺化痰的经典良方。那么,杏苏散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
据《温病条辨》记载,全方由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苦桔梗、枳壳、橘皮、甘草、大枣等中药组成,后人为了更好的记忆,还整理了一首歌诀: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为何秋季的“换季感冒”要用杏苏散呢?这主要与这段时间的时令有关。秋属金,气属燥,入秋则燥气渐行渐甚,气候干燥且逐渐秋凉,一有不慎,便会感而得之,形成外感凉燥的病证,常见症状有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白、脉弦。外感凉燥为何会有这些表现呢?主要病机大致是这样的:邪从外而来,先犯皮毛,卫表阳气受邪气阻遏,便会出现恶寒无汗,头微痛等表证;肺主皮毛,皮毛受邪,肺受其累,则肺失宣降,则发咳嗽。咳吐稀痰主要是由于肺受凉燥,津液输布失常,再加上阳气被阻,津液聚集而成痰饮;肺开窍于鼻,感受凉燥之邪,肺气不得宣发,就会鼻塞;而咽干则是燥邪耗伤肺津的表现。那么,凉燥该如何调治呢?《黄帝内经》指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黄帝内经》的治疗原则是经得起检验的,时隔几千年以后,清代名医吴鞠通如是说:“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杏苏散这个良方配伍比较严谨,方中苏叶味甘、辛,性温,《雷公炮制药性解》说“不敢用麻黄者,以此代之”,可见苏叶具有良好的解表作用。而且没有发汗过猛伤人正气的风险,可以使凉燥的邪气从表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宣肺止咳,二者共为君药。前胡苦辛,微寒,清肺化痰,降逆止嗽,可助苏叶轻宣发表,又能助杏仁降气以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协调恢复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可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
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功助解表,滋脾润燥,是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祛痰止咳,更合桔梗宣肺利咽,是为佐使药。杏苏散的临床意义在于解表与化痰,肺气调畅,则诸证自愈。凉燥是一个兼有寒邪与燥邪共同特征的病证,在治疗中,切不可将一味强调《黄帝内经》所说的“燥者润之”,那便是犯了“死读书,读死书”的毛病,“死于句下”,切不可外感凉燥证投用滋阴养阴之药,或是将凉燥误作温燥治疗,而用甘润之药,否则,可生它变!知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曾说:“凉燥既是凉气,需当小小的伤寒医治,若误用润药,越吃越燥。”蒲老之诫言,我辈实当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