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邪气阻塞肺部,咳嗽、胸闷、气喘痰鸣,究竟应该如何辨证施治
对于多少有点了解中医的人都十分感慨,中医的辨证施治实在是太过博大精深,看似没有规律,实则井井有条,看似毫无悬念,往往暗藏玄机。所以,很多人说辨证施治既是中医“活的灵魂”,也是让很多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百变法则”。但是,要想真正领会中医的深层要义,还真需要吃透辨证施治的精髓。对于中医辨证施治其实有很多种规律,比如以《伤寒论》为体系的六经辨证,又比如以《金匮要略》为基础的脏腑辨证,这两种方法堪称上乘的中医辨治心法。后世还有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经络辨证等等辨证方法。不过在这众多辨证方法中,唯有脏腑辨证最容易上手。不过,现代常用的脏腑辨证只是脱胎于《金匮要略》,但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辨证系统。
在中医脏腑辨证的体系下,分成了肝心脾肺肾五大脏腑体系,而每一个脏腑的体系都将脏与腑联系的十分紧密。不过在每一个脏腑辨证体系下,除了气血阴阳之外,尚有很多病理物质致病的,而这种情况往往需要更加仔细进行辨别,不然就有可能从岔道上走错路了,最终就会方向错误、辨证失误。正所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就比如痰湿两种邪气夹杂为患,与人体联系最紧密的脏腑,应该是脾和肺,为何?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所以痰邪与肺脾二脏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湿邪呢?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湿邪与脾关系密切,但却疏忽了肺与湿邪的紧密联系,因为肺不能化气会产生内湿,而湿邪为患可以使肺的气化失常,肺的气化功能失常又可导致湿邪弥漫,所以,湿邪一样与肺脾二脏脱不了干系。
那么,问题来了,痰邪与湿邪夹杂,侵袭人体,究竟病位在肺,还是在脾呢?其实这需要结合症状来进行辨析。如果在临床上出现咳嗽痰多,且痰液黏稠色白容易咯出,胸闷,甚则气喘痰鸣等症状,又加上舌脉以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脉要点的话,那就是痰湿邪气阻塞肺部的痰湿阻肺证了。不过说到痰湿阻肺证,其实与脾也有关系,因为这种病机多与脾气亏虚和久咳伤肺有关,也可因感受寒湿所引起。由于脾气亏虚,体内的输布失常,水湿凝聚为痰,向上浸渍于肺,或者寒湿从外而入袭击肺部,导致肺脏宣降失常,肺不布津,水湿水液停聚而为痰湿,阻塞于肺中,肺气上逆,就会出现咳嗽多痰、痰液黏腻色白、易于咯出等症状。由于痰湿阻滞气道,就会导致肺气不利,于是就会出现胸闷,甚至气喘痰鸣的症状。
如果在临床中遇到痰湿阻肺这样的病机的话,应该怎么调治呢?首先应该确定治疗原则,既然是痰湿阻肺的话,治疗原则自然是祛痰化湿,或者燥湿化痰。其次才是选用代表方剂。如果是痰湿阻肺的话,应该如何辨证选方呢?在古今众多方剂中,二陈汤堪称是上上之选。二陈汤是何许方也?它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一个经典方剂,其中的方药配伍也是十分奇妙,且常常让很多人“挂一漏万”。二陈汤由“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钱,白茯苓三钱,甘草(炙)一钱五分”四味主药组成,但是这个方剂却不仅仅只有主药,还有辅药。辅药没有出现在正方里,而是出现在煎服法里,这就是很多人容易漏掉的原因,据原著记载,二陈汤的煎服法为,“上药㕮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由此可见,还有生姜和乌梅两味辅药,只有将这六味药弄全了才是真正的二陈汤。二陈汤这个方剂,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不仅能燥湿理气且祛已生之痰,还能健脾渗湿能杜生痰之源,这样用药便可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在临床上常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二陈汤虽好,但由于本方性燥,所以辨证属于燥痰者要慎用;另外,如果是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需要忌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