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如何调理体内有瘀血的情况?《四圣心源》这个独特的方子有奇效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一般提到瘀血,我们通常会联想到清代名医王清任的传世名方血府逐瘀汤。那么,瘀血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来说,导致瘀血的原因大致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外伤、跌打导致的体内出血,离开经脉的血液没有及时排出或消散,淤积在体内;二是气滞不通导致的血行不畅,从而导致血脉瘀滞;三是寒热影响血液运行所致,这其中又分为血寒和血热两部分,血寒会导致血脉凝滞;而血热会导致血行壅聚甚至血受煎熬,血液浓缩黏滞,导致脉道淤塞;四是湿热、痰浊、砂石等病理产物压迫、阻塞经脉,导致血液运行受阻,从而引发瘀滞;五是气虚、阳虚导致的运血没有力气,从而引发血液运行迟缓,最终形成瘀血。
那么,瘀血证一般会有什么临床表现呢?一般来说,都会有疼痛、肿块、出血、瘀血等4大典型证候。瘀血的疼痛,大多呈现为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疼痛更甚;肿块一般如果在体表的话,会表现出包块色青紫,如果肿块在腹内的话,触及它的时候,会感觉质地坚硬而推之不移;出血的情况一般是出血反复不止,出血的颜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者是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在女性的话,可能会有血崩、漏血。瘀血除了有四个典型症状,还有它独特的色脉特征,从面色上看,会呈现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露青筋,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舌诊方面大多为舌头有紫色斑点、舌下络脉曲张,脉象上多表现为细涩或结、代脉,甚至无脉。
那么,对于瘀血证,黄元御又是如何认为的呢?黄氏认为,瘀血主要的形成是肝血的升降出现了问题导致的,并指出,肝血“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也就是说肝血虚或者肝气下陷,就会导致瘀血。当然,溯根究源,肝血虚弱或下陷的主要源头在于“坎阳虚亏”,坎阳虚亏会导致“不能生发乙木”,乙木得不到生发,就会出现“温气衰损”,这样就会导致“木陷而血瘀”。对于瘀血证的主要症状,黄氏认为,“久而失其华鲜,是以红变而紫,紫变而黑”,“肌肤枯槁,目眦青黑”。从另一个角度,除了肝血虚弱或下陷,还有肝血不升的问题,肝血下陷的问题本源在于“ 坎阳虚亏”,那么肝血不升呢?源头又是什么?黄氏认为,根源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导致“肝无上达之路”,于是出现血瘀。
肝脾之所以不能上升,主要原因还是阳气式微而阴气旺盛,这样就会多出现下寒的表现,此时温暖之气被抑制,火热的源头被沦陷,往往也会变化为热。然而变化为热的物质在肝,脾与肾两个脏腑全是湿气与寒气,所以在治疗时不要专门使用清润之药。至于温暖之气颓废衰败,不出现下热表现的,常常也会占到百分之六七十,不可一概而论。综合来说,瘀血证的治疗原则是,“其下宜温,而上宜清”,因为“温则木生,清则火长”。
假如这个时候肝木抑郁而变化为热,在治疗原则上就不采用温法,而是采用清法,但脾与肾两个脏腑的用药原则,则依然是温燥。如果考究脾陷的缘由,大多是因为土湿,而土湿的缘由,基本上是水寒,如果肾寒而脾湿,就会导致“中气不运”,“太阴不升”,这个病理机制基本上就是“水土湿寒,中气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这种情况可不要误以为是阴虚的表现,而误用“滋湿生寒”的药,否则会“夭枉人命,百不一救”。
针对瘀血证,黄元御创制了破瘀汤,全方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炮,去皮尖),干姜三钱,首乌三钱(蒸)”八味药组成,具体煎服方法是煎大半杯,温服。这个方子其实是黄芽汤去人参,加上桂枝、丹皮、丹参、桃仁、首乌组成的;也可以说是达郁汤去鳖甲、砂仁,加丹皮、丹参、桃仁、首乌组成的。这个方子的组成,主要原理在于桂枝疏肝解郁;干姜温脾肾之阳气;丹皮上清乙木之火;茯苓、甘草泻湿培土;丹参、桃仁活血化瘀;何首乌润风降燥。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