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养心便能安神?《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揭开了神秘真相
#黄帝内经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人的神志都是大脑管辖的,与心似乎关系不大。而且心理学和西医在某种程度上,也持这种观点,但是中医却独树一帜,认为人的神志不仅仅是大脑管辖,心也管辖。
而且,中医里有一种治疗原则,就是养心安神,而且用之临床,屡用屡效。这是为什么呢?
按心理学和西医的说法,神志与心的关系不大,为什么中医养心却能起到安神的作用呢?其实,这个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答案。《黄帝内经》中对脏腑的功能有一个专篇,叫“灵兰秘典论”,其中就有一句,“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思是,人的心犹如人体的君主,主管人体的神明。也因此,创立了养心安神的治疗方法。这个方法沿用了很多年,都是采用的“心主神明”的原则。后来,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并进一步提出“心脑相通”的说法,这对养心安神的治则可以说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遇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健忘等神志不安的病症时,西医大多是采用镇静或者安眠的方式来调理,但是很多人都知道,这些药的不良反应比较大,甚至还有可能产生依赖。这样就可能越调治,病情的好转程度不明显,反而还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然而,中医所采用的养心安神的方法,不仅从功效上有优势,而且不良反应也极小,可以说对于神志类疾病来说,简直就是福音啊!对于养心安神的方药,临床上以柏子养心丸和天王补心丹最为常用。柏子养心丸,主要作用是补气生血、安神益智,主要适用于心气不足、心阳虚寒病机的患者,临床上常以失眠多梦,心悸易惊,神疲气短,健忘盗汗,身体乏力为适应症;而天王补心丹的主要作用是滋阴清热、补心安神,主要适用于心肾不交、阴虚血少病机的患者,临床上常以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神疲健忘,甚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等为适应症。中医在经典理论的指导下,衍生出的调治原则,对临床颇有效用。养心安神的方法,无论是对于青少年,还是中青年,还是老年人,都是颇有良效的。青少年由于学习压力大,因此引起的神经衰落、失眠、健忘、疲乏无力等问题,运用养心安神的方法,就可以养心健脑,促进健康发育;中青年由于工作压力大而引起的失眠、心慌、身体虚弱等问题,可以在养心安神的基础上,沟通心肾,就能改善这些亚健康问题;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而引起的失眠、健忘、疲乏等问题,采用养心安神的方法,可以强健心脏,强壮身体。中医几千年来都强调,“读经典、做临床”,一点也不假。中医古代经典,就犹如一个深不可测的宝库,只要善于去探索、去挖掘,总能有所收获。尤其是中医古代四大经典,更是后世中医人士必须参悟的经典著作,若能不断从经典理论中找到突破口,对于临床应用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