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风寒咳嗽,还是风热咳嗽,见到这个配方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
在民间,素有这样一句话,穷瞒不住,丑瞒不住,还有咳嗽瞒不住。尤其是三伏已过的这段时间,正是秋季又燥又凉的开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场景,只待一场雨的到来。三伏的高热退去,秋季的干燥仍在,但昼夜温差也将逐渐加大,在夜间,秋凉已经悄悄袭来。不经意间,还有点不适应。而这个时候,也是咳嗽的高发期。
对于咳嗽这种疾病来说,诱发因素太多,但是最为常见的莫过于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在中医治病的时候,除了一些偏方之外,其实大部分情况还是需要辨证施治的。一般来讲,如果属于风寒咳嗽的,在治疗原则上就是以疏风散寒为原则;如果是风热咳嗽的,在治疗原则就会以疏风散热为原则。然而,用药如用兵,清代名医程国彭发明了一个神奇的方子,管你是风寒咳嗽,还是风热咳嗽,用他这个配方统统拿下。那么,这个方子究竟是何方神圣?无他,止嗽散尔!止嗽散是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的一个方子,全方由“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两斤,甘草(炒)12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等7味药组成。咋一看是不是觉得剂量大?因为这个是散剂,具体服用方法是这样的,先把这些药打成细末,每次服用时取药末三钱(也就是现代的9克),用开水冲泡,饭后或睡前服用。如果是初感风寒,可以加点生姜。
为什么这个仅仅7味药的方子,程国彭敢说“治诸般咳嗽”,其实仔细看这个方子,才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方中桔梗味苦辛,性微温,具有宣通肺气、泻火散寒的作用,可以解决痰壅喘促、鼻塞咽痛的问题;荆芥味辛苦,性温,气芳香而能散,具有清头目、散风湿、利咽喉的作用,尤其对伤风头痛、咳嗽等症极其在行;紫菀味辛苦,性温,具有润肺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的作用,对于寒热结气、咳逆上气大有帮助;百部味甘苦,性微温,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无论是肺热呛咳、还是肺寒咳嗽,都有作用;白前味甘辛,性微寒,尤其是下痰止嗽的作用极好,尤其是对肺气盛实的咳嗽,疗效颇佳;陈皮味苦辛,性温,具有、调中快膈、导滞消痰的作用;甘草味甘,性平,炒用后性温,可以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对于这个方子的君臣佐使,历来就有争议,有的医家认为,本方以桔梗、白前为君药,百部、紫菀为臣药;也有医家认为,本方以百部、紫菀为君药,桔梗、白前为臣药;荆芥、陈皮为佐药;甘草为使药,几乎没有争议。当然,更多人认为以百部和紫菀为君药,其实凡事不能只看表现,不能因为百部和紫菀两味药是“止咳圣药”,就认为它们俩就是君药。
实际上,以桔梗和白前为君药,要更符合中医基础理论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来看一下桔梗和白前这个配伍,它们有什么特点,桔梗开宣肺气,而白前沉降肺气,二药组合,实际上便是一升一降,暗含阴阳太极之意,而且这个组合作为君药,是从病机的角度去看的。而以百部和紫菀为君药的,大多是从症状上去看的,因为百部和紫菀两味药的搭配,无论是冷咳还是热咳,遇到它们俩,都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儿。一个是切中病机,一个是切中病情,二者谁更适合作为君药,就要看临床医生的水平了。水平高的,自然会以病机为中心,而不是以症状为中心。程国彭认为,“药不贵险峻,惟其中病而已”,大有“子弹不在多,关键在打准”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咳嗽患者在用药后,不仅没有好转,还出现咳血的大有人在,这是为什么呢?显然是用药不对嘛!程国彭分析其中缘由,大致是这样的:“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而止嗽散这个方子,却能恰到好处,正如程国彭所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止嗽散虽然只有7味药,但是配伍却极其精妙,全方温润平和,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是止咳方中难得的一个好方。这个方子的原方剂量是散剂,用药分量比较大,如果改成煎剂的话,剂量就得调整,如桔梗9克、荆芥9克、紫菀9、百部9克、白前9克、甘草3克、陈皮4.5克,水煎服。
综合来看,止嗽散这个方子具有辛温解表、宣肺疏风、止咳化痰的作用,适用于外感咳嗽,临床上常以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为辨证要点,现代还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表邪未尽、肺气失宣的患者。当然,这个方子除了这些之外,对于新久咳嗽都有一定的效果。虽然本方可以通治大部分咳嗽,但对于痰中带血以及阴虚劳嗽的却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