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经验分享】翁源县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经验分享】翁源县多措并举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上台阶水平
近年来,翁源县认真贯彻落实省中医药局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广东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精神和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县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不断提高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目前已建立起以县中医院为龙头、镇(场)卫生院和村卫生站为主体、个体中医诊所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全县100%的镇(场)卫生院和91.79%的村卫生站都能够利用中医药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一、基本情况

翁源县地处粤北山区,下辖7镇1场174村(社区、工区),总人口399147人。全县现有医疗防保单位13家,其中县属医疗防保单位6家、镇(场)卫生院8家,有卫生工作人员1588人(其中中医药专业人员234人);全县建制村卫生站195间,有乡村医生200多人,形成了以县级医疗保健机构为指导中心、镇级卫生院为枢纽、农村卫生站为基础的三级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及时印发了《翁源县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由相关单位领导组成的翁源县中医药工作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具体事务,督查各单位工作进展情况。
(二)认真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广泛
1、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积极探索中医药“治未病”的方法,完善中医药设施设备和预防保健服务平台,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一是加强县中医院的龙头建设。县中医院积极宣传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加深了群众对“中医体质辩识”与“中医健康调养咨询”的认识,所有标识和印刷品都使用具有中医特色标志图案的颜色和格调,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医院宗旨、院训等方面加以体现;在门诊大堂、候药区、诊室、病房等设置中医药文化元素的条幅、宣传栏、标语等,引导广大群众主动、早期应用中医药服务。二是提升县人民医院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县人民医院在原有中医科的基础上增设了康复科,设置了针灸室、理疗室、颈椎牵引室、中药熏疗室等,开设中医病床30张,病床使用率达90%以上,日均中药饮片处方和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占科室门诊人次的70%以上;定期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中医药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以上的培训学习,科室每月组织1-2次业务讲课;《平衡针治疗急性腰痛80例临床观察》获县科技进步三等奖,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2012年荣获韶关市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三是强化镇(场)卫生院的主体作用。全县各镇(场)卫生院都设置了中医科室、中医房,配备了颈腰椎牵引床、微波治疗仪、红外线理疗仪、中药切片机、TDP神灯、中医治疗箱等常用中医治疗设备和掌握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医务人员。四是加强村卫生站的中医药能力建设。全县179间村卫生站配备有50种以上的中成药或100种以上的常用中药、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200多名乡村医生都进行了中医药业务知识、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能够,针灸、火罐、推拿等传统中医医疗业务,运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
2、加强中医人才培养,确保队伍稳定。我县一贯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定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逐一落实,近年来通过中医师承教育、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举措加强对现有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每年都组织中医药知识及技能培训,分期分批选送业务骨干到省、市中医院进修培训和参加各级短期培训,不断优化中医药人才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邀请国家针灸研究院院长杨金声、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主任中医师赖洪华、金远林等教授来我县讲学,聘请我县名中医巫桂昌、谢广贵、刘志培为全县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遴选全县医疗单位的中医骨干跟师学习,传承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的应用。同时鼓励在职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学历教育、脱产进修学习、西医人员参加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函授学习,对参加成人教育或函授的工作人员,尽最大限度安排其学习时间。目前,我县中医院领导班子中医药人员比例达到60%、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61.1%、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61.9%,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比例达到100%,西医人员全部进行了200学时的中医药知识培训。
3、强化特色,打造中医专科。一是科学规划。以提高全县中医药临床疗效和诊疗技术水平为目标,制订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和实施方案,多次召开中医药文化建设专题会议,将中医药文化建设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建设重点,细化建设要求。二是重点扶持。全县医疗单位对中医药专科、特色专科采取人员优先调配、设备优先购置、经费优先保证、床位优先满足的“四优先”政策;同时,积极鼓励临床科室新技术、新项目,设立专科建设奖和科研成果奖,重奖对专科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医务人员。近年来,我县中医院共新项目10余项,申报并通过韶关市科研立项6项,获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5项。三是制定主攻病种。县中医院确定每个专科必须主攻3个以上的病种,围绕中医特色优势作用的发挥,制定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分析评价,每年持续优化、改进,疗效稳步提高。四是重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在全县医疗单位选拔优秀中青年骨干进行跟师学习,整理名老中医诊疗经验和经验方,掌握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并应用于临床。五是大力推广中医药诊疗技术和中药制剂。全县医疗单位大力挖掘、整理中医适宜技术、特色疗法,形成操作规范并应用于临床;形式多样的健康咨询、健康教育,中医理疗科积极配合内科、老年病科、骨伤科,针灸、推拿、按摩、理疗等康复治疗;门诊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占门诊处方比例和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比例逐年提高。目前,我县中医院各重点专科均3项以上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临床应用的专科中药制剂品种≥3项。六是积极培育中医重点专科。形成了中医特色突出、中医临床疗效显著的中医重点专科群。目前,我县中医院有省中医重点建设单位2个(骨伤科、针炙理疗康复科)、省中医特色专科2个(肛肠科、老年病科)、市中医重点专科4个(骨伤科、针炙理疗康复科、肛肠科、老年病科);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带动了医院的发展,也为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已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的良好局面。
4、积极中医对口帮扶工作,全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我县中医院与省中医院、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建立协作关系,每年都选派骨干医生到以上医院进修,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和业务水平;同时,分别与各镇卫生院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书,针对不同类型的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帮扶工作方案,免费接收各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来进修,并定期派员到各镇卫生院中医药知识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学术讲座、中医技术指导、疑难危重病会诊等,力求将对口支援工作落到实。

三、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工作不平衡。各镇卫生院中医药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个别单位“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医药的优势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农村中医药工作基础设施不足。部分基层卫生院由于业务用房不足,中医诊室、中药房设置不够合理,中医药人才、技术力量仍然比较薄弱。三是对中医药工作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经费投入不足。四是中医药工作宣传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