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谈|邓铁涛:大医精诚是中医医德规范!中医"简验便廉"不能丢!
▲邓铁涛 首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非典时期担任中医组组长
导读: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正确认识中医的“简”“廉”优势》一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时代背景下依然需要“简验便廉”的中医。一包葡萄糖粉治好阴囊炎,四味药遏制白喉的流行,一碗稀饭、一杯骨炭粉、一汤匙蓖麻油治好误吞螺丝钉的小儿危症……邓老将这些我们闻所未闻的医案娓娓道来,中医“简、验、便、廉”的优势跃然纸面。
1、医学之未来,不能走越来越贵、离群众越来越远之路,实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应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走简验便廉之路,才能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之权利。
2、中医药具备简、验、便、廉的特色,只要正确发挥这一特色就能形成实践优势,推而广之就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最好办法。“当前,若用‘简、便、验、廉’来定位中医,已经不适合时代形势,甚至会阻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时代需要“简验便廉”的中医
“大医精诚”才是中医的医德规范,仁心仁术缺一不可,要求医生以病人为本,恫瘝在抱,能够换位思维。从患者对卫生保健的需求角度看,“看病难”与“看病贵”一直是困扰我国医疗卫生的重大问题,而且我国人口基数大,广大基层对医药、基本医疗保障、卫生保健(治未病)有着更迫切的需求。
要想解决“人人享有医疗保健权利”这一世界性难题,非具备“简验便廉”特点之医学不能实现。中医药正是具备“简、验、便、廉”的特色,只要正确发挥这一特色就能形成实践优势,推而广之就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最好办法。因此,可以说发挥“简验便廉”中医药特色是我国医改的正确方向,也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正确方向。
“简”显然不是说中医学是一门简单的学科,更不是提倡医生只要技术不要理论学习。相反,正因为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更要求中医药工作者,特别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做到深入浅出,能够由博返约,最终惠泽患者,使患者体验到“简”。举例说明如“针四缝”治疗急腹症——蛔虫团梗阻,既简单又速效,又省钱。
用最少的支出,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这是患者对就医体验的需求;但从医生的角度来讲,这种需求无疑是对医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回顾历史,中医学与中华文化一脉同根,伴随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医中药从来就是民生的一部分,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医疗费用势必呈高速增长态势。我们在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治水平的同时,更要将视点前移,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预防上面。“上工治未病”,中医学重视养生保健,倡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将养生保健的智慧落实于日常生活中。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所谓大道至简。
“‘廉’不能吸引优秀人才”?中医需要怎样的优秀人才?如果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连行医资格都没有,谈何吸收优秀人才?劳动价值得不到尊重,医生的付出与收获不相匹配,这是中西医从业人员都面临的问题,而从医资格得不到认可,学科发展和学术传承横遭科学主义非议,甚至打压,这些才是阻碍中医药人才培养、深刻影响中医传承与发展的症结所在。
事实上,“简验便廉”所要追求的“廉”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是针对“看病贵”而言,旨在解决百姓诊疗、保健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我有一个朋友,曾患阴囊炎,当时在医院花了上千元还未好,打电话来咨询,我就叫他买包葡萄糖粉撒敷,一有水渗出就撒上葡萄糖粉,结果他那包葡萄糖粉用了三分之一就好了。
上世纪60年代,天津市传染病院院长学了中医之后,某地发现白喉开始流行,急需白喉血清,向他求助。他估计该地要接种血清的量,集中半个中国的存货都不够用。他便运用所学,继承中医治白喉之法,用养阴清肺汤,并拆方减成只用四味药,制成水剂,发往该地,把白喉的流行制止了。当时每一病例治疗成本才1.5元,且能免除今后再用血清时有血清反应之弊。降低医药卫生成本是“廉”的途径之一,但还不是全部,还不是最积极的办法,而但凡同时具备简、便、验特点之医药,常常能够解决更广大基层百姓所急需。
如果日常感冒发热之类病证都要千里迢迢找到大医院才能解决,单单车船差旅的费用就对基层百姓构成巨大的负担。医学之未来,不能走越来越贵、离群众越来越远之路,若把医院都办成营利机构,则国人危矣!实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应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走简验便廉之路,才能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之权利。
“简验便廉”四位一体、缺一不可
作为中医药之特色,“简验便廉”四位一体缺一不可。
效验是中医药的生命线,中医历经几千年,推而不倒。靠什么?靠的首先是治病有效果。如果中医治病无效,早就被人民所抛弃了。例如,当下正在征战里约奥运会的国内外运动明星,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健儿使用拔罐疗法?因为和其他西方保健方法相比,中医拔罐确实能缓解伤痛,能减轻疲劳并促使及时恢复。正如美国体操选手纳道尔所说,“这是我今年一整年保持健康的秘密,比其他任何方法都更加物有所值。它让我免除了很多伤痛。”
中医就是简验便廉,有时是很简单的。
再举一个例子,文革时期,广州某医院有一个十个月婴儿,吞了一个螺丝钉,一头六个角,一头是螺纹。因为是十个月的婴儿,不敢给他开刀,希望他拉出来。等了两天,婴儿发高烧,嗷嗷叫,然后看看中医有没有办法,就到我们学院请了我们外科教研室的张景述教授会诊。这个病中医有什么招呢?
张老师叫拿一碗稀饭、一杯骨炭粉、一些蓖麻油来。拿骨炭粉调了稀饭喂婴儿,婴儿最初不肯吃,慢慢愿意吃了,把那一碗稀饭吃完了,半个小时以后,再给他喝了一汤匙蓖麻油。因为婴儿还在发烧,又开了个中药方。结果那个小孩儿十二个小时就把那个螺丝钉拉出来了,这个螺丝钉上面好像是电镀一样镀了一层骨炭粉。原来螺丝钉到了幽门那里,六角头卡住了,胃想把它排出去,就动,一动另一头就扣击胃壁,就痛了,越痛就越收紧;稀饭灌满后,螺丝碰不到胃壁,疼痛就减轻了。骨炭粉和金属结合,像电镀一样,光滑了,就顺利离开了幽门。如果给小孩开刀,能过得了麻醉关、手术关、感染关吗?十个月的婴儿出现的这样难的急症就这样化险为夷,也花不了多少钱,张教授说这些方法是从中医文献中学来的,这样的“简验便廉”有何不好?■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延伸阅读: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重温邓铁涛、路志正等12位国医大师致后辈中医的一封公开信
▲邓铁涛 首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非典时期担任中医组组长
中青年中医药工作者们、莘莘学子:
你们好!
我们非常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参与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读中医经典,学中医名著”读书活动。多年来,中医药学术的传承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十几年前,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拜师大会上,邓铁涛等中医药学家提出了“学我者,必须超过我”的号召。
近年来,看到中医药学后继有人,我们在深感欣慰的同时,对全国中青年中医药工作者与在校的同学们更是怀有殷切的期望。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学术体系博大精深,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以她独特的学术体系和丰富多样的防治手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健康保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即使是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仍然在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她与现代医学一起,构成我国卫生体制的“一体两翼”,是我国人民防病治病不可缺少的重要卫生力量。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引起的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健康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回归自然、追求健康已日益成为人类的共同需求。
与现代医学有着不同学术体系的中医学在许多疾病的防治中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不仅中国人民的健康保健需要中医药的保驾护航,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许多人民对中医药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随着中医药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不断扩大深入,中医药必将在世界范围内为人类健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青年同志们,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创新,不断提高应用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能力和水平,让中医药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你们必须认真打好中医基础。
实践证明,没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功底,成不了优秀中医人才,也不会成为中医大家、名家,所以我们倡导大家要学好中医的经典著作。
抚今思昔,与我们相比,你们是幸运的。我们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旧中国度过的。我们除了亲身经历了旧社会的灾难之外,还饱受了排斥中医、取消中医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和事业上的双重创伤。
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认真学习、传承中医学。回首过去,我们禁不住感叹,今天的中医事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目前尽管中医药在发展中确实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中医药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是客观存在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这都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立场,也标志着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由此可见,我们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极其重视的,你们生活在这样时代里,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青年是闪光的年华,带着一身锐气进行人生和学术的追求,中青年中医则是中医学赖以延伸发展的希望之光,你们这一代人既要努力追求,又要开拓未来、承前启后,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勤求古训,博采众长,需要做艰苦的千里之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天下名士游”,是古人对治学之道的高度总结。中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读书、临证、师承这三大要素。读书是认识中医、接受中医学术的重要源泉。
历代医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名著。这些名著既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也是其学术经验的积淀和理论的升华。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术、根基深厚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蕴藏于历代医药典籍之中。博览群书,精研覃思,从中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和学术精华,是造就自身良好学术素质的必由之路。
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们一致认为,经典是中医的“根”,历代各家学说是中医的“本”,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仁心仁术”是中医之魂,德才兼备是对苍生大医的严格要求。
中医理论得益于丰厚的中华文化,你们有良好的现代科技基础,更要努力学好传统文化,才能在未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读中医经典,学中医名著”的大型读书活动,对于促进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非常希望你们积极参加到这次读书活动中来,多读一些经典著作,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实践,为日后创新论、成名家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中医药队伍永远保持旺盛的生机。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未来的世界是你们的,让中医药发展的道路在你们脚下跨越延伸。■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延伸阅读
习近平: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毛泽东:把中医提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高度 | 中央文献研究室撰文
黄煌:为啥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10句话说出长寿大智慧!
刘希彦:毁掉你健康的正是这些好习惯,早上洗澡、多吃水果
三位肿瘤院士总结:10条不得癌的建议,都是你能做到的!
从肝郁到肿瘤只需6步!千万不能做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