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大师谈|徐景藩:恬淡随缘,修身养性

大师谈|徐景藩:恬淡随缘,修身养性

▲徐景藩 首届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

徐景藩教授早年患有高血压、室性心动过速、胆结石等疾病,但他从未住过院、打过针、挂过水,自己开方服药而获改善。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他养生有道,持之以恒。

食量适当 适可而止

他认为食谱宜广,食量适当,做到食不甚饱,适可而止,绝不贪一时之“口福”。谷、肉、果、菜四大类的品种都要吃,并随不同时期、不同季节而有所改变。

此外,在饮食方面,要保持清淡、五味适度,不过甜,少吃糖,勿过咸、过辣、过酸。少量饮酒,既有利于调剂生活,品尝菜肴,又有利于流通血脉,消除疲劳,对老年人来说,颇有裨益。但他告诫饮酒切勿过量,切莫贪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有“多饮烧酒,烂人肠胃”的记载,可不慎乎?再有一点,饮白酒前先喝些茶水或其他饮料,一者使咽喉、食管黏膜得到“濡润”,二者使胃中增加适量液体,起到稀释作用。否则,易灼伤咽喉、食管和胃的黏膜,其危害也就显而易见。

知足常乐 起居有常

根据经验,徐景藩教授认为,老年人体育锻炼还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是活动必须“对称”,例如左右对称,上下肢对称,前后对称,蹲起和弹跳对称等。“对称”的活动可避免因动作不当而引起肢体和关节的不适甚至损伤。

二是宜于练“呼呼吸”气功。站稳后双手合抱,两目远望,凝神静气地呼气。当呼气结束时,再收腹、提肛。略俯上身,再行呼气,把两肺的残气尽量吐出。然后慢慢挺胸,两鼻自然地吸气。吸气毕,稍停几秒钟,接着再呼、再呼。如此周而复始,可使肺活量增加,通气功能改善。由于横膈有序的“升降”,可起到“内脏按摩”的作用,并能防治老年人前列腺增生和痔疮等病。

三是晨练必须事先进食,可饮约200ml水和50g稀饭,随身还要带少量糖果或饼干,万一出现头晕黑矇,心悸汗出,应立即坐下,吃一点糖果或饼干,可以缓解低血糖等紧急状况。

徐景藩认为,《黄帝内经》所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即是养生保健之道。他自编自练松筋操、颈项操、呼吸操和眼保健操等,来达到强壮筋骨、抗老防衰的目的。他一贯主张饮食宜清淡,五味应适度,不要吃得过饱,还应注意劳逸结合。

人生天地之间,得天地之气而生,生病总是难免。徐景藩对付身体小恙,就自己开点中药汤剂,少则1~2服,多则5~6服,总能药到病除。这既是源自他对中医药学的坚定信心,也是对自己医术的信心。

心理保健 仁术济世

中医常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的太过与不及,都可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去平衡。徐景藩常说人生在世,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学会随缘二字,就可消除许多烦恼,若为贪欲所羁绊,犹如东汉之岑彭,“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喜、怒、忧、思、悲、恐、惊,合为“七情”,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过则有害,可以致病。《内经》提出要“恬淡虚无”,但他认为恬淡可以学、可以做,“虚无”二字只是形容、加强之意,“虚无”并不是摒弃一切正常的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能不断完善个性的涵养,勿使“五志过极”而影响健康。

例如,要做到勿过怒,首先要学会自我克制,一个“耐”字起的作用很大。他治家从严,对孩子教育抓早、抓好,言教身教。夫妇之间要和谐、协调,遇事多商量,有不同意见时协商。互敬、互让、互爱、互谅、互信,不断培养夫妻感情。若这些预防工作做好了,加上严于律己,凡事谦虚、谨慎,令人发怒之事便可在无形之中避免了。在单位,令人发怒的事也常会碰到,但“怒”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大家都是同事,都是同志式的平等关系,他认为要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满遭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吾师”,“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他时刻保持着“谦”,并常常因此而受“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鼓励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谦”是他数十年养成的习惯,也是一生中信奉的“座右铭”。“谦”可使人心志和平;“谦”可使人戒骄戒怒;“谦”可使人消除抑郁;“谦”可令人心情愉悦;“谦”能与人为善;“谦”能使人以诚相待。

徐景藩不仅十分注重心理保健、仁术济世,作为脾胃病专家,他还有独特的养生“膏方”。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多。亚健康的主要症状是精力不济、头晕、腰酸、乏力等。徐景藩说,出现这些症状,先要调脾胃。例如,膏方滋补就是人们传统进补的最佳方式。膏方是根据患者体质不同与病情的需要,选择单味或多味药物组成方剂,制成补膏,用以补养身体。

案有好书 读书为乐

徐景藩认为,读书养性是莫大之乐。特别对中医经典著作各家学术,他反复阅读,温故知新,其中乐趣,难以言表。他把“心无机事,案有好书”作为养生座右铭。他认为读书是天下最乐之事,终身受用无穷,学问日深,道理日新,愚者因之而贤,昧者因之而明,寒暑风雨,黄昏清晓,窗下安然面对古人,为莫大之乐。

勤读经典医书数十年,徐景藩养成了每天读书的习惯,坚持一个“恒”字。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他说,学习中医除了要多读书,还要多背书、熟读书,该背的要背,特别是对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熟读、嚼透、消化,这是一项基本功。读书使他受益匪浅,不仅利于他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促使自己头脑更加灵活健康。他认为,如对《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等能做到信手拈来,在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

除了读书临证,徐景藩空闲时喜欢泼墨挥毫,临摹名家法帖,曾经一气呵成完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字如行云流水,沉稳端庄。他认为书法为“纸上的太极、墨上的气功”,可陶冶人的性情,修心养性,排除心中的忧虑和烦恼,从书法艺术中吸取精神营养,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徐老通过养生锻炼,仍以健康的身体和心态,继续为人民健康,为中医事业竭尽绵力。不辜负祖国和人民对他的培养,不负此生,使人生旅程平安、宁静,善始善终。■

【来源:中国中医、《国医大师徐景藩临证百案按》】

延伸阅读
习近平: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毛泽东:把中医提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高度 | 中央文献研究室撰文
黄煌:为啥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10句话说出长寿大智慧!
刘希彦:毁掉你健康的正是这些好习惯,早上洗澡、多吃水果

三位肿瘤院士总结:10条不得癌的建议,都是你能做到的!
从肝郁到肿瘤只需6步!千万不能做这些事……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