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岭南药祖”焕青春
佛山中医药源远流长,素有“岭南药祖”之誉,东南亚和中国港澳等地很多传统的中成药均发源于佛山。中医药在佛山有着广泛、良好的群众基础。经过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共同努力,佛山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是佛山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佛山市现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区。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732.32万人,居民人均期望寿命80.5岁,孕产妇死亡率2.44/10万,婴儿死亡率2.97‰。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429个,其中二级及以上医院43家(三级医院13家、二级医院30家);现有病床29821张,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11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06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2.43人。2014年全市门、急诊共8309.2万人次,住院共112.4万人次。门诊病人次均诊疗费用105.2元,住院病人人均费用7825.3元。
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目前佛山已基本构建了覆盖城乡,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领域的中医服务网络。佛山共有公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5家(3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共有编制床位3770张,占全市床位数12.6%。2014年完成总诊疗人次541万,占全市6.5%;出院人次11.4万,占全市10.2%。佛山中医民营医疗市场较为活跃,有民营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81间(包括中医坐堂诊所37家),中医医疗机构占全市医疗机构5.7%。
政府支持:5年直接投入超过1亿元
佛山陆续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佛山市民营医院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确定了佛山完善政府办中医医疗服务机构服务功能,鼓励引入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特色医疗保健机构;发挥市、区医疗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和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中医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总体发展方向,并推动落实。
佛山在人才培养、科研投入、基层能力提升、中医药进社区等方面加大投入,以推动各个项目进行。据统计近五年佛山财政在中医方面的直接投入达到约1.1亿元。
“三名”工程:探索医疗组团运营模式
一是打造“名院”。佛山市中医院、顺德区中医院是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海区中医院)是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三水区中医院)、高明区中医院是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其中,佛山市中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被授予“广东省中医名院”称号。
近年佛山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医疗组团运营的创新管理模式,促进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向基层流动。佛山市中医院先后接管三水区中医院和禅城区张槎医院,向基层居民提供优质中医医疗服务。南海区组建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集团,以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海区中医院)为龙头,整合桂城医院,与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等5家区级医院形成区域联网,积极探索联网医院一体化运作的有效模式。
二是建设“名科”。近年来佛山以专科建设为抓手,财政重点投入,打造中医专科品牌。全市目前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2个,分别为市中医院骨伤科和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国家级(国家中医药局)重点专科5个,分别为市中医院内分泌科、肿瘤科和脑病科,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和脾胃病科);另有省级(省中医药局)重点(特色)专科16个,市特色专科5个。佛山市中医院中医骨伤科还获得了省中医“名科”称号。
三是培养“名医”。深厚的中医传统文化和良好的民众基础,使佛山成为中医名家的培养地。陈渭良等14名医生荣获“广东省名中医”称号;还有钟广玲等6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每年培训2000多人次
为大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2013年起佛山开始实施“佛山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市、区卫生等部门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能力建设。佛山目前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中医类别医师和中医诊疗设备,能运用中药饮片、电针、推拿等10余种中医药技术方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91%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运用中药饮片或6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二是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各区中医医院均已建设成为区域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承担了支援和指导辖区内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工作的任务,每年培训基层医务人员2000人次以上。
南海区是全国社区中医药先进单位。该区率先了政府主导的中医药师承工作,组织了由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间的22对师徒结对继承。
三是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佛山各区通过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和绩效考核等管理措施,在辖区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2014年全市老年人中医药保健193935人次,管理率47.65 %;儿童中医药保健74189人次,管理率33.27%,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四是深入推进“中医中药进社区”工程。三水区的“中医中药进社区”工程被纳入2013年重点卫生工程项目和2014年区政府十项“民生工程”,区政府下拨专项经费推进活动,三水区中医院牵头各基层机构,推广中医保健茶饮、三伏“天灸”疗法以及中医保健操等,并在6个镇街打造“中医特色示范点”。
治未病:推各种特色活动
佛山中医“治未病”工作起步较早。佛山市中医院等五家医院为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单位,南海区妇幼保健院还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顺德区大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
各机构了各种“治未病”服务,除传统的健康养生讲堂、下发宣传资料、网络宣传以外,还有不少特色活动。如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抓“治未病”健康文化推广,2013年首次开设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团,接待法国游客20人,与佛山电视台合作推出“养生汤”系列节目。南海区妇幼保健院提出女性孕前、男性育前、儿童保健中医体质辨识调养的“沃土、育种、护苗”理论,2012年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门推介。该院还重点在南海区幼儿园推广了足三里、迎香穴位保健计划。
科研技术:5年300多项科研项目
中医药的研究创新,是中医专业学科发展的基础,更是中医药传承和发扬的必由之路,佛山在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大中医药科研管理,近年各中医院科研项目先后获多个基金项目立项,科研成果获科学技术奖和多项国家专利。如市中医院近五年间获各级立项科研项目300多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取得国家专利6项,发明专利1项,并作为主要编写单位承担国家“中医骨伤科诊疗常规”标准制定。
中药制剂:享有良好口碑
医院中药制剂在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推动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佛山市卫生计生局一直以来支持医院中药制剂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目前在佛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约有200余种,部分制剂如市中医院的“舒筋洗外用颗粒”、“伤科黄水”、“陈渭良伤科油”等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口碑。市内两家中医医院建有制剂中心,其中市中医院丹灶新制剂中心能生产167个品种,同时为周边10多家医院生产医院制剂,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