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号+看病+缴费不到半小时,还能代煎送药上门!人民日报关注这家中医院
一大早,家住广州市越秀区的朱永蓉到广东省中医院看病。为了节约时间,她提前用手机预约挂号;看完病,医生开了处方,三剂中药55.4元,代煎药费每剂2.5元。“煎好了,‘智慧药房’会快递送到家,下午就能到。”轻车熟路完成网上支付,她就直接回家了。
“过去如果是到医院窗口挂号,基本要等半天时间才能轮到自己看;看完之后你等取药也要排队;让医院代煎,一等又是几个钟头,经常还要第二天才能取药。现在看个病也就半个小时。”朱阿姨颇为感慨。
广东省中医院年接待门诊量达700多万人次,长期人满为患。“如今,建在十几公里外的全国首个‘智慧药房’负责煎药、配送,既减少了患者长时间排队等待,又缓解了医院门诊压力,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该院党委书记翟理祥说。
改造流程,创新就医取药模式
医院空间狭小,药房面积受限,导致患者等待取药时间长;如请医院代煎药又不得不长时间等待,患者颇多怨言。而“互联网+”的兴起,为缓解医疗资源供需矛盾提供了一把“钥匙”。2015年6月15日,由广东省中医院联手康美药业建设的“智慧药房”正式运行。位于广州番禺的“中央药库”通过互联网与医院门诊系统对接,实时接收医院发来的电子处方后,由专业药师完成调剂、煎煮、分包,然后交快递送货上门。
“智慧药房”为患者省去了排队缴费、排队拿药和煎药三个环节的麻烦,目前在市内可实现上午处方当日送达,下午处方次日内送达,且免收快递费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智慧药房”兼有中西药加工和配送功能,接单室、调剂间、浸泡室、煎药间、包装室、物流区等一应俱全,工人们“流水线”作业,有条不紊。目前,这里已引入500—600种中药饮片、近1000种西药,除了针剂、血液制品和剧麻毒药品外,几乎覆盖了所有日常用药品类。一年多来,“智慧药房”已陆续同深圳市近80余家医疗机构完成对接,累计服务30万用户、超百万人次,服务覆盖广州、深圳、佛山、清远等地。
条形码智能管理,质量可追溯
为了享受“智慧药房”的便捷,年近花甲的患者关平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比起方便快捷,更让他欣慰的是安全放心,“煎好送来的药汤用全新的塑料袋装着,每个药袋上都贴着条码标签,写着名字、诊疗卡号,连里面配了哪几味药都清清楚楚。”
对“智慧药房”的日常运作,广东省中医院进行了全方位的质控管理。据了解,“智慧药房”全过程采取信息化条码智能管理,一旦电子处方开出,就会生成唯一条形码,实时记录,随时追溯。康美药业副总经理李建华说,目前他们正致力于制订药品电子处方流转、审核、调剂以及智能化中药煎煮、安全快捷交付等5大系统标准。
全流程线上服务,看病全程半小时以内
“智慧药房”不光是个药房,也不仅仅是一个药物配送的过程,而是在“互联网+医疗”框架下的系统再造和模式创新。依托“智慧药房”,广东省中医院搭建了预约、挂号、候诊、缴费、中药代煎、配送、检验结果等门诊服务全流程的线上服务体系。“中医药完全可以在‘互联网+’的大潮之下大放异彩。”翟理祥认为。
该院党委副书记胡延滨告诉记者,现在患者到医院看门诊,都可以在手机上先预约挂一个号,然后按约定的时间,提前15分钟到科室报到。就诊结束后,自动收到支付信息,药费多少钱一目了然,直接用手机支付完,即可离院回家,全程不到半小时。
“目前‘智慧药房’运行一年多,使用这整套服务流程的患者比例达到了8%,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到20%。”胡延滨说。不过他也提出,因为医院60%的病人都是医保用户,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开放医保系统的手机支付接口,让更多患者享受“互联网+”的实惠。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04日 17 版)作者: 贺林平】
延伸阅读:
中西医协同构建完美“铁三角”,这家中医院做到了!
【来源 2016-11-04 魏敏 中国中医】
一家医院的综合救治水平高低,直观体现在重大疾病的防治能力上。
广东省中医院在构建完美医学路上,中医、西医同在临床救治第一线,经过最高水平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一批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科研成果——中西医协同构建完美“铁三角”。
新形势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政策文件从国家层面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既是对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现实意义的全面肯定,也是对城市三级医院功能定位的强化。
“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这样的办院理念放在此时,恰如其分。而这一准则是20多年前由一所中医院提出,其前瞻性和改革魄力不禁让人叹服。信守这一宗旨,稳居全国中医院榜首的广东省中医院,成为布局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探路先锋。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
中医、急诊、ICU形成“铁三角”
急危重症治疗原本是西医的“主战场”,广东省中医院大胆地启用中医经典科,让中医药在急危重症中的作用充分施展。中医经典科与急诊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贯通后,形成中西医协同救治的“铁三角”,凡分流入内的患者,人人都能接受最高水平的中西医联合救治。
有位高龄孕妇,持续1个月高烧不退,医院对其病情评估后,紧急转入ICU。患者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急剧飙升,全身肿胀无法动弹,对药物还呈现明显的过敏反应。参与会诊的副院长张忠德辨病后,迅速为患者开出药方,嘱咐药房煎煮汤剂让患者服用。4服汤药就让患者高烧减退,白细胞指数降至2万;7服下去,白细胞指数恢复正常,患者周身病症祛除。病情稳定后,患者转入中医经典科继续治疗。
患者病情的快速好转,令医生们大呼畅快。而对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ICU主任韩云来说,他亲历了太多这样的“奇迹”。“突出中医药在救治中的环节优势和阶段优势,选择关键救治节点介入、关注疾病并发症,是中医药参与ICU抢救中的重要一步。”韩云说,科室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
呼吸机日均费用约5000元,然而呼吸衰竭患者一旦上机就很难离开。对此,ICU、中医经典科的医生们根据国医大师晁恩祥的“调补肺肾”法,结合针灸、汤药,逐渐形成了一套中医疗法,帮助患者在综合治疗时期提早脱离呼吸机,节省大量费用,疗法推广到各科室,受到了一致好评。
▲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重症监护科主任张敏州正在ICU会诊
“中医药要发挥优势,但不是包打天下。”急诊科的医生对急救工作有着客观的定位。他们认为,取中西医治疗方法之所长,使急危重症的治疗方式更趋合理,疗效更好、起效更快,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急救方式。
“不论中医、西医,谁效果更好就用谁。”已成为急诊科、中医经典科、ICU共同沿用的治疗依据,也为运行中西医协同救治“铁三角”扫除了门户之见。
确切疗效让中医药占据主导
广东省中医院一路领先,离不开名誉院长吕玉波的“不破不立”之举。在他的倡议下,医院开创全国首个中医经典科,专攻急危重症、疑难杂症,被誉为“中医ICU”,让中医主导治疗急危重症患者,允许中药剂量适度放宽, 大胆探索“毒性”中药的灵活运用。很多不敢逾越的藩篱由此被破除。
2014年,广东遭遇严峻的登革热疫情,40例登革热重症感染者被收入中医经典科。首次集中应对大量急性传染病患者,医护人员心里也没把握。师从名中医李可的科室主任颜芳提议“用经方纯中医治疗”,科室运用《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体系,用经方应对急性传染病,顺利控制病情,所有患者痊愈出院。
6年间,中医经典科收治患者5000多人次,其中,危重患者收治率65.5%,抢救成功率97.7%,纯中医治疗率91.32%。目前,科室正在附子、细辛等药物的大样本项目研究,探究大剂量药物配伍用方的安全性,还与急诊、ICU一同建立协定处方,纯中医治疗肺炎的临床研究。
医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胸痛中心,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研究。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敏州团队在对大量急性心梗、冠心病等患者病例进行样本统计分析后,临床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发病后的死亡率,同时证实中医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确有特色。
“要让青年医生们看到中医药参与急危重症救治的疗效,学会运用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进行诊治,掌握用药精髓。”正如张忠德所说,要通过一系列重大疾病的救治成果,增强中医人的自信。
闯出一条救治急危重症新路
“都说中医起效慢,但在西医进入中国之前,中医药独立面对了大量急危重疾病的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而且现代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独具优势。因此,挖掘整理这些精髓,用中西医融合的方式闯出一条救治急危重症的新路,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时至今日,副院长杨志敏欣喜地看到,医护人员对中医越来越有信心,在患者心中,中医已慢慢摘去“慢郎中”的帽子。
近年,为强化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医院聘请包括陈可冀、王永炎、路志正等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在内的一大批全国知名专家担任学术顾问,落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与上海分子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共建中医药特色的生物资源中心。此外,还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家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参与中医药科技创新,合力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致力于打造具有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医院。
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驱动,更少不了中医药经典传承。深挖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民间单方验方。张敏州、韩云、颜芳正在做的,就是归纳整理中医治疗急重症的疗法,探索更多中西医协同救治的临床路径。
张忠德说,让中西医协同救治“铁三角”发挥效能,就要对传统中医经典、方法不断挖掘,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将中医药精髓融入临床方案中,从而为病人提供“最佳诊疗方案”。■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中医、中国中医药报】
延伸阅读
习近平: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毛泽东:把中医提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高度 | 中央文献研究室撰文
刘希彦:毁掉你健康的正是这些好习惯,早上洗澡、多吃水果
央视曝光:酵素减肥竟是靠这个!看完宁愿胖死……
黄煌:为啥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10句话说出长寿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