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徐经世:没病就预防,充实体力才能延长寿命
▲徐经世 国医大师,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耄耋之年的国医大师徐经世虽然退休20多年了,2014年,年过80高寿的他还每周坚持去上4天门诊。在家时看看书养养花草,整理积累下来的病案资料,每天坚持晚饭后散步。虽然有些小病,仍然精神矍铄。对于自己带病高寿,他总结为顺应自然、减少虚耗,“养生,关键在一个‘养’,没病就预防,有病则养病,充实体力才能延长寿命”。
养身:顺应自然,起居有度
顺应自然是徐经世养生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中医讲求“天人相应”,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气候变化,昼夜更替,环境变迁等,都会影响人体健康。例如冬日严寒,盛夏酷暑,春秋季节的忽寒忽暖都对人体产生影响,身体较弱的老人,气候变化时则易生病,因此要起居适时,预防疾病。
在生活中,要做好起居饮食,以保“真气从之”,以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拿饮食来讲要做到饮食有节、清淡,多吃蔬菜,进食要细嚼慢咽(每餐15~20分钟),而且要多样化,并注意冷热。从季节来说夏慎湿热,冬慎寒凉,每天三餐晚食宜少。
在徐经世的养生观里,身体健康与否,首先要与自然相应,正如中医学提出“整体运动论”——“天地一体”“五脏一体”“天人相应”。这就把人与自然界密切联系起来,把运动变化密切联系起来,说明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气候变化、昼夜更替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体健康。身体较弱者及老人,气候变化超出人体适应能力时多易生病。对此中医早有认识,把自然环境与气候的改变归纳为“六气”,而当这“六气”变化剧烈直接导致人体疾病时,则称之为“六淫”之邪。“六淫”致病,往往与季节气候有关。因此要做到起居适时,预防疾病。
《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过用”指超越常度,“过用”是“生病”最常见的病因,是致病的普遍规律。根据《黄帝内经》“生病起于过用”的观点,徐经世主张平日养生要减少虚耗。“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意思就是要减少消耗,不去妄耗,凡事量力而行。
此外,适度的运动可以起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但运动方式上要因人而异,人到老年,徐经世主张按“安步当车,形式自如,掌握适度,持之以恒”的要求去做。同时要与季节相应,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也应夜卧早起,步于室外,但宜在清晨和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秋季要根据“早晚凉”的气候特点,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为万物收藏之际,老人体弱者要早睡晚起,待日光充足再开始锻炼,较为适宜。当前由于空气污染,雾霾较为严重,早晚不太适宜室外活动。
养心:人之健康,首在于心
养生,首先应当养心。这里所谓养心,自然不是指保护好心脏,而是指调控好你的心态,包括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等。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徐经世认为,人们所说的养生,中医谓之摄生,而通俗来说就是防治疾病,充实体力和延长寿命的方法。人之身体健康,首在于心,养生包括养身和养心,养身必须养心。中医《内经》有云:“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谁拥有了心理平衡谁就拥有了健康长寿的基础。徐经世说,“养”首先在于调整心态,“人上了年纪不能让自己闲着,要自己找乐趣”。养“心”是养生的重要部分,要虚怀若谷,淡泊名利。以中医道德观来说,就是“恬淡虚无”,所谓“恬淡”就是安静,无愧于心,“虚无”就是没有欲念和患得患失的思想情绪。其次要保持乐观,对人生充满信心,热爱自已的工作,要有宽广的心怀,对己严对人宽,助人为乐,胜不骄傲,败不气馁,奋发前进;另外进入老年就要做到老有所乐,始终保持乐观状态,不自寻烦恼。
养心的核心,就是平静心神,清心寡欲,恬淡虚无。徐经世正是坚持了“恬淡虚无”的修身养性方法,才让自己获得了充沛的精力。他表示,《黄帝内经》从生理学角度为“形神合一”的学说提供了大量科学依据。而现实状况也告诉我们,身体越健康,精力越充沛,性格也就越开朗,而欢乐的情怀、活泼的性格、旺盛的精力更会有利于身体健康。
养德:修身正心,延年益寿
“德为立身之本,德为养生之基。”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徐经世从医多年,有德有术,严于律己,宠辱不惊,豁达大度。他认为,欲修身,必先正心,心正方能身安,身安方能体健,体健方能延年益寿。这正是古人所谓“仁者寿”的来源。
儒家典籍《大学》《中庸》,不仅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提,而且把修身作为前提和基础来看待:“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修身首先要正心,修身的意思不仅限于外表的修饰,更重的是内心的修养,即所谓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德者寿”的观点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徐经世认为做好养生,须先学好做人,养德须重于养生。养德不违反自然本性,上顺应天地阴阳之理,中合世道人伦之德,下爱惜万物生存之乐,这是养生最基本道理。只有将道德观念深深地埋在心中,才真正懂得养生之道。
徐经世用自己的君子品格实践了曾子“德润身”的道理。因为如果一个人的德行正,就能够化消极为积极,化对立为统一,化敌意为善意,化阻力为助力。这些,都属几何级的增长,必然会给自己的工作、生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德行偏差,口碑就会不好,甚至到处遭人指斥、唾骂,搞得你心神不宁,寝食不安,不仅影响学习、生活与交友,而且对身心健康也大为不利。■
【来源:养生中国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周蔓仪 】
【阅读延伸】
追本溯源 格物致知
——如何提高中医大内科诊疗水平
国医大师 徐经世
推动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人才是关键,就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现状,多是按专科、专病的培养模式,已形成梯队,后继者众,但中医大内科层面的人才却面临断层之危,针对临床一些疑难杂症,要找到一位能够应对且富有经验者是越来越少。长此以往,我们的中医生将很难胜任大内科复杂疾病的诊疗任务。因此,大内科层面人才培养乃为当务之急,应引起重视。专科专病的发展,也必有赖于大内科的全面把握。在此,我将从中医临床诊疗常规过程入手,围绕如何提高临床疗效,跟大家进行探讨。
首先是疾病诊断,辨证与论治是紧密相联的,辨证是前提,论治是目的,这是中医治病的规则,必须遵循。病机是在诊疗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要知晓病机,当须“辨”之,不辨则病机不明,所谓“知机必辨”,必辨方能“知机”。询问病情,要注意细节,由宏观到微观,这是分析病机的关键环节,只有明确病机,才能有的放矢,一击即中,不失章法。“病机十九条”是临床辨证求因的依据,虽然语言简短,但直接指导临床,指明诊疗思路,要运用中医思维者,必当遵循,在遵循中求发挥,但要懂得遵古而不泥。继承是中医发展的铁律,只有不断地汲取前人的智慧,才能有所发明提高,乃至创新。
其次是病机明确之后,就要进行方药配伍,配伍精当十分重要。现今大内科从业者,接触的多是内伤杂病,病种繁多,而这类病的病因有实有虚,有寒有热,往往错综复杂,缠绵难愈,方药的选择必须紧扣病机。比如临床常见的情志病,就病因而言以怒、忧、思而致病较为多见,其病位在心、肝、脾。如怒则伤肝,从五行五脏配属来看,肝属木,木生火,火性炎上,心受所及,二火相炽则多出现心悸、不寐、口疮等常见病。选方用药,也要以五行生克之理来分析,探明疾病的源头及其虚实寒热,论治当然随机而出,方药由机出之。
第三是药物炮制,首先要把好真假关,加强质量控制,药性优良,药效充足,要严格按照炮制的要求去做,这样方可保证疗效。中药炮制在没有新的方法问世的当下,仍应遵循传统工艺加工炮制为妥。制药者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做好炮制,是临床提高疗效的物质保证。
炮制工作的核心问题还是人才,老一辈中药制剂人员逐渐减少,传统工艺少有传承,即使有新的制作方法,但还代替不了传统的工艺,仍要借助于古法指点,我们应当认真地去思考,做好中药的炮制。但从根本来说,还是要着力人才的培养,把祖先留下来的制药工艺传承下去,具体在科室设置上,药剂后方要建立小作坊,便于及时解决炮制,做好服务。
最后是药物用量,自古有称“药方不传之秘在量”,经方、时方、经验方的配伍,从每味药量大小即可看到君臣佐使的搭配,这是方剂的实质内涵。药物的功用各有不同,通过合理的配伍,取量多少,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其原来的功用,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有特性的群药,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适用复杂病症的治疗要求。
辨证论治是中医自立之本,治病取效的关键。如果脱离这个“本”,以症状或以西医的诊断检查作为取药组方的依据,那将会把方子开成一个“药队”,药味怕是20~30味都不止,这个方子就无法谈论它的组方规律和辨证论治内涵了。如此治病,也很难获得满意的疗效。
着力如何按照中医思维,做好中医内科临床,旨在尽快解决大内科尴尬的局面,根据目前已看到大内科层面后继乏人的情况,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医疾病观及其治疗理念,诊治措施是完整的一套体系,必须自立,方能达到顺应发展,为“大健康”服务。■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