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疏肝法临床体会

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疏肝法临床体会

▲颜正华,首届国医大师

颜正华,首届国医大师 ,1920年2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存在于许多疾病的病变过程中,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其既是病因病机,又是病变证型。肝气的疏泄状态对于整个机体的机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临床中非常重视疏肝解郁,调畅肝气,且于理论认识及临证用药皆有独到之处。

一、重视疏肝,肝调则和

国医大师颜正华认为,肝主疏泄的生理特点即是通畅调达。生理上肝气调达则气机升降出入有序,水津输布排泄无阻;肝的疏泄不仅关系到气血津液代谢,而且对维持其他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也至关重要。如主血之心气有赖于肝的疏泄,肺气的宣降有赖于肝的调畅,肝气调则脾升胃降,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腑气下行。可见,肝气调达是脏腑气血津液进行正常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

病理上,肝气与气血津液及其他脏腑之间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可致气失调达、升降逆乱、血行不畅、津液代谢障碍、心血瘀阻、肺失宣降、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另一方面,体内气血津液代谢障碍、心肺脾胃等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反过来又可能妨碍肝的疏泄功能。所以肝失疏泄不仅见于肝胆系疾病,还广泛存在于其他脏腑如心、肺、脾、胃、肾等病变中。

因此,我非常重视肝气调畅对于其他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除对有明显肝气郁结的病证积极使用疏肝之剂外,对于那些证候不显但有肝郁趋向者亦及时、大胆投以疏肝之品。这样既可防治肝气郁结,又可通过调畅肝气而促进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和其他脏腑功能的恢复。

二、调畅肝气,莫忘扶正

肝失疏泄若以虚实而论则实证居多,故我在疏肝时常于主方中加入补气养血扶正之品。因肝失疏泄,气郁不畅可犯脾土,乃木乘土,治需健脾益气,使脾气实,不为肝乘,方能截断传变,此即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另一方面,疏肝解郁之品用之不当又可耗气破气,导致或加重气虚,因此,治疗肝气郁结之证可酌加党参、白术、茯苓之类。当然,肝病不仅传脾还可向其他脏腑传变,亦可导致阴血不足,因为肝藏血有赖于肝主疏泄功能的调节,肝气疏泄、气郁不畅可影响血液的藏与布,甚或郁而化火,耗伤阴血。故于疏肝方中常加入白芍、枸杞子、制首乌等药,以滋养阴血,柔肝平肝。

三、疏肝解郁,助以活血

血虽为心所主, 但心主血脉尤其是心气对心血的推动作用有赖肝气的疏泄;且肝为藏血之脏,并与冲任二脉关系密切,所以只有肝气调达、心气推动正常有力,才能血脉通畅。诚如《血证论》所云:“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流畅。”病理上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易致血液运行不畅,甚或郁滞不行,或心脉痹阻,或痛经闭经,或癥瘕痞块。因此,我常于疏肝方中助以活血之品,如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等,一方面可以防治肝失疏泄导致血脉运行不畅,另一方面因血能载气,两者相互为用,通过改善血行可促进肝气的疏泄。

四、调肝为主,兼顾他脏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内各脏腑气机运行必然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如肝之疏泄有利于肺气宣降、脾气上升、胃气下降,而肺气宣降正常、脾胃升降有序亦有助于肝气的调畅。因此,治疗肝失疏泄之证,我并不局限于肝,还视具体情况加入一些调理其他脏腑气机的药物, 如宣降肺气的苦杏仁、桔梗、苏子,调理脾胃的陈皮、枳壳、砂仁。这样既可防治肝气郁结累及其他脏腑,又可通过调理脏腑的气机而促进肝气的调达。

五、用药遣方,颇有特色

我常用的疏肝解郁药物包括白蒺藜、香附、薄荷、青皮、郁金、佛手、香橼、川楝子、绿萼梅等。这些药物皆入肝经,解肝郁,理肝气,然其性能、功效、应用却同中有异。

疏肝解郁我一般不用柴胡,因其性偏凉,且疏肝之力较猛,若用之不当易耗气伤气。只有肝气郁结较重较久或肝郁有化热之象时才选用。古人有柴胡能劫阴之说,故有阴伤之征,如舌红少苔时多避而不用,或少量并合以养阴之品。

对于一般肝气郁结之证,我喜用白蒺藜,因其辛散苦泄,理气疏肝较柴胡缓慢温和,无耗气伤阴之弊,又无升阳之害,适应证较柴胡广泛。凡肝气郁结热象不显或兼有寒象者多用之。

青皮疏肝破气作用迅猛,肝郁气滞、胸胁胀痛较甚或气滞血瘀、肝脾肿大者用之,因其辛苦温,故肝郁兼寒者用之甚当,如治寒滞肝脉之寒疝,多以其配荔枝核、橘核、小茴香。然因其性峻烈、沉降下行,虽能疏肝胆,破气滞,亦多不常用。

香附性平,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芳香走窜,是疏肝理气之良药,故凡肝郁气滞所引起的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诸病多用香附。一般疏肝多用制香附,若肝气郁结兼有表证则用生香附,因其既能疏肝又能透表。

薄荷辛凉入肺、肝二经,能疏通肝经气滞,疏散上焦风热,故多用之治疗肝气郁结兼有头痛目赤或咽喉肿痛者。

佛手、香橼性味相近,功效相似,皆为芳香辛散之品,长于疏肝和胃,行气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肝胃不和所致的胁肋胀痛、脘腹痞闷、呕吐食少等症。两药或合用或单用,但常用佛手代香橼。绿萼梅芳香性平,力缓而无伤阴耗气之弊,我多用于肝胃不和之证。

六、病案举例

张某,男,25 岁。初诊时间:1995年12月29日。

主诉:胃脘部胀闷1月,加重10天。

现病史:患者1月前因生气后感到胃脘撑胀,此后逐渐连两胁肋部,西医院曾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服消炎药及香砂养胃丸后收效甚微。症状逐渐加重,胃脘饱胀不适,两胁肋胀痛,泛酸,纳差,嗳气,咽痛而干,急躁易怒,大便干结,两日一行,小便调,睡眠可,面红,舌红、苔薄白而干,脉细而数。

辨证:肝郁气滞,横逆犯脾。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处方:白蒺藜、香附、郁金、赤芍、连翘各10g,炒枳壳、苏梗、佛手、绿萼梅、炒神曲各6g,砂仁(后下)5g,生姜3片。7剂,水煎服,日1剂。

服上药至第5剂,症状大减,脘部无不适,胁肋无明显胀痛,食欲减,二便调,情绪稳定,故嘱其停药,以防理气过之而伤正。■

延伸阅读

国医大师颜正华:谈谈学习中医的方法

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从事中医药工作60余年,德高望重,学验俱丰,传岐黄薪火,执教近50年,堪为国医师表。颜老执教严明有方,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篇颜老亲授弟子如何学习中医的文章,希望能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

一、打好基础,广深并重

学好中医药基础知识,是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基本要求,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胜任工作,更谈不上在自己从事的专业上取得成就。治学犹如盖楼,要盖一座大楼,首先要打好地基,地基打不好大楼就建不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有作为的中医药工作者或专家,就必须像盖楼那样,先打好地基。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怎样才能打好基础?我认为,必须广博与深化并重。所谓广博就是广泛、全面地学习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所谓深化就是在广泛学习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某个方面或者针对某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广博是基础,是深化的条件,只有知识广博,才能由博返约,不断深化。深化是发展,是广博的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才能促进学习新知识,使知识面不断扩大。我在从医从教过程中,时时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先时初学,曾认真诵读记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及易读易记的药性歌、汤头歌等,至今仍能背诵如流。后从事中药教学工作,我专攻中药药性理论及临床应用等,又广泛研读《神农本草经》等历代本草专著,同时旁及中药药理、中药品种鉴定、炮制及制剂等,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不断学习和研究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广深并重、相互促进的重要性。

二、理论实践,紧密结合
研究任何一门学问都必须理论联系实践,研究中医药学也不例外。中医药理论源于临床实践,又指导临床实践,而临床实践又检验了中医药理论,使其进一步深化完善。若理论脱离实践,便成为空洞无用的理论,而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就无法摆脱盲目性,无法取得最佳效果。如果只重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略临床实践,久而久之,势必造成理论脱离实践,变成只会背条文、不会诊病疗疾的空谈家。古云“熟背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正是对这种空谈家的嘲讽。反之,只注意临床实践,不重视理论学习,即使能开几张处方,处理几个病人,其学问也是比较肤浅的,治病效果也不会提高。所以,钻研理论和反复实践是治学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针对教学工作容易偏重理论的实际情况,我始终认为,中医中药本为一体,实践理论不能分离,教中药学的不能丢弃中医临床,丢掉临床实践就失去了根本,也讲不好中药的性效及临床应用。因此,中药学教师既要学好中医药理论知识,用于指导临床、教学、科研实践;又要学会通过实践检验理论,进而修正、充实、完善理论。

三、勤于动手,积累资料

做学问就得积累资料,掌握学科动向,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一个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即使是很聪明的人,看到和听到的难免会忘记,只有用手抄下来的资料,才能较长时间的保存。所以,我最推崇用手抄法积累资料。当年,在编写《中药学》讲义时,我曾翻阅摘记了大量资料,至今仍保存完好。手头积累的资料越多,做起学问来就越方便。平日要多进图书馆,多看书,多上网,多收集资料。把看到的或听到的资料简明扼要地抄录成卡片,分门别类加以保存,并详注作者、文题、出处,以便查阅。积累资料要古今并举,不能厚此薄彼,特别是新近的资料更要收集。因为中医药现代研究发展迅速,不收集新资料,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就做不好各项工作。当然,收集资料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工作需要有所侧重。

四、分析文献,去粗取精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虽文献资料浩如烟海,但因历史条件所限,不免精华与糟粕混杂,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中药学为例,自汉代《神农本草经》起,历代医家不断补充修订。时至今日,本草文献汗牛充栋,不可避免地夹杂有糟粕。就药性理论而言,古人常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生成禀受学说、象数学说及运气学说等来解释药性,其中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这就需要我们客观分析,不能全盘接受。如药性中以温热为阳,寒凉为阴;以阳胜阴,以阴胜阳;以阳补阳,以阴补阴;以及辛散、酸收、苦坚、咸软、甘缓即是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药性的解释,是正确的,可以肯定的。而将五味、五色与五脏结合起来讨论药物性效就值得商榷了。近几十年来,中医药文献更是数不胜数,对有些临床报道及用药经验,乃至实验研究也应实事求是地认真研究分析,属精华的要继承发扬,属糟粕的要扬弃纠正,绝不能人云亦云,兼收并蓄。有些问题一时难下结论,可存疑待考。

五、博采众长,刻意求新

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每个学术流派及各派中的每一个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金元四大家等。我认为,这些各具特色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既是人类对自身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不断认识的概括,又是人类防病疗疾经验的总结;既是前人的智慧结晶,又是对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认真阅读他们的学术著作,研究其学术思想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吸取各家之长,既是不断完善自己的学术思想,提高业务水平的捷径;又是搞好中医药研究的前提与著书立说的基础。我反对门户之见,从不鄙弃别家。在70余年的中医药研究工作中,始终恪守博采众长之原则,除认真研读《黄帝内经》等中医药经典著作外,还十分重视研究历代名家的医药著作,特别是本草著作,使我受益颇多。

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不能忽视发展和创新。继承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发展和创新又是继承的目的和归宿。一门科学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具有生命力。所以我既重视批判地继承传统医药知识,又注重研究吸收现代医药知识,尤其重视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传统中医药学进行整理、研究、提高。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曾参加“中学西”进修班,学习现代医药学知识。从那时起,我即十分注重学习、借鉴现代医学的新知识、新方法。如诊病问疾,除按中医四诊八纲论治外,还注重详细了解患者的现代医学诊断结果,以帮助认识疾病及其变化。对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始终贯穿这一思想,不但认真研究继承传统理论与经验,而且还学习借鉴现代研究的新成果、新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来源:本文选自《国医大师卷颜正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冰主编)】

延伸阅读
习近平: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毛泽东:把中医提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高度 | 中央文献研究室撰文

快来拿走!国医大师李济仁的高血压治疗保健方

为何老中医总是提醒 水果不能过多吃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白费!经络不通的6种反应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