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为中国形象代言!
导读:没有比中医药更适合代表中国形象的事物了,中国的中医药,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床前永远的明月光,也正逐渐成为仰慕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友人心上拂之不去的朱砂痣。
从里约奥运会风靡一时的“中国印”,到国家形象全球调查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中医药在国际舞台日益焕发出独特魅力,展现了中国风格。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布,以政府立场昭告世人,中医药在中国国家战略中居有重要地位,并将真正为中国形象代言,彰显传统古朴又生机勃勃的中国气派。
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中医药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以其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医药的发展,兼收并蓄,创新开放,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共进,有《黄帝内经》形成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有张仲景《伤寒论》确立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体系、有华佗创制“麻沸散”首开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如千万溪汇聚成海。同时,其与中国历史的前行亦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在《史记》的“扁鹊仓公列传”里,在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豪言壮语中,在明清小说描述的日常生活场景深处……每一处历史的足迹都烙有中医药的印记。
数千年来,中医药已深深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保障了民族繁衍生息、文明代代传承,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更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
今天,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医药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医药可为人民群众提供覆盖“生长壮老已”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和保障,并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发展中医药,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其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元价值的鲜明特征,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释放活力潜力。
没有比中医药更适合代表中国形象的事物了,中国的中医药,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床前永远的明月光,也正逐渐成为仰慕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友人心上拂之不去的朱砂痣。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是一部波澜壮阔史书的缩影,梳理了中医药发展脉络及其特点,讲述了中国发展中医药的国家政策和主要措施,也展示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文化特点,让更多人了解中医之史,体会中医之深,感受中医之益。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是一本宣言书,是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告中医药在国家地位的立场体现,是对中医药作用价值的权威认同,是对中医药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展示了国家振兴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是播种机,在面向世界推介中医药发展情况同时,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让国际社会通过了解中医药,深化对中国的认知。并以此方式,在他国民众心里埋下中医药的种子,以期来日生根发芽,结出健康的果实。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中国以传统医学纳入卫生与健康体系的中国式经验者折服世人,如今,白皮书的发布,将更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服务于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也致力于世界文明的精彩呈现。■
【来源:中国中医、中国中医药报 】
【延伸阅读】
中医药,中国要!五大看点解读我国首部中医药发展白皮书
【来源:中国中医】
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 中药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公立中医类医院住院人均费用较公立医院低24%,中医药“保基本、强基层、控费用”作用逐渐体现;中医药专业在校生达75.2万,下一个屠呦呦何时出现?标准数量达649项,药材质量怎么样?“墙内开花墙外也香”的中医药近年来“国际范儿”十足,在我国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当下,中药所面临的质量和资源方面的困境,也亟待突破。
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首次发表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权威解读,特别梳理了五大看点!
中药大健康产业破万亿元,中医药产业渐成战略增长点
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786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近1/3,中药大健康的产业突破1万亿元,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十二五”时期,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增速达20%。中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以药材生产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商业为纽带,中国现代中药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目前,我国国产中药民族药约有6万个药品批准文号,全国有2088家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制药企业生产中成药。
“中医、中药不分家。”王国强在回应中医药材质量有关问题时强调:要保障中药质量和用药安全,促进优质中药材的生态种植,积极推进中药的标准化行动,中药产业应“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同时建立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助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
保基本、强基层、控费用:公立中医类医院住院人均费用低24%
2009年至2015年,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量占医疗服务总量由14.3%上升到15.7%。2015年,公立中医类医院比公立医院门诊次均费用低11.5%,住院人均费用低24%。
“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加快发展,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明显提升。”有专家指出,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疾病的康复方面发挥核心作用,以较低的投入提供了与资源份额相比较高的服务份额,放大了深化医改的惠民效益。
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中医药以其特色优势在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发挥保基本、强基层、控费用的重要作用,丰富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内涵。
王国强表示,我国正在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室,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疗养院等“治未病”服务,通过治疗关口前移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中医药专业在校生超75万,下一个屠呦呦在哪儿?
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200余所高等西医药院校或非医药院校设置中医药专业,在校学生总数达75.2万人。
“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王国强认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呈现出“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教育全覆盖的特点,基本形成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得益于我国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的积极进展,近年来有45项中医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独立中医药科研机构、中医药大学、省级以上中医医院为研究主体,综合性大学、综合医院、中药企业等参与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下一个屠呦呦的出现指日可待。
标准数量达649项,药材质量是关键
近年来,我国制定实施了《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医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标准数量达649项,年平均增长率29%。42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和针灸治疗指南临床应用良好。
同时,我国民族医药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中医药的标准不能用西医药的标准来套用。”王国强表示:中医药标准规范由于中医的特点和西医药有所不同,要建立起符合中医,特别是符合中药的质量和标准规范,随着医学模式的调整,中医和中药的原理、作用正被逐渐揭示,应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规范体系、评价体系。
调查发现:野生变家种、道地药材异地种植,以及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加上土壤中的重金属等,这些都可能影响药材种植的质量。有专家指出:凡此种种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必须既统筹治理,又只争朝夕。
“墙内开花墙外也香” ,中医药“国际范儿”十足
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印”。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
中医药传播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中医药事业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王国强还指出,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传统医药的发展,累计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的医疗队基本上都有中医药人员。我国已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先后派出中医技术人员400余名前往40多个国家援外,得到受援国政府和人民充分肯定。■
【来源:中国中医、新华社】
延伸阅读
怕冷的进来!其实你身上自带8个暖宝宝
刘希彦:毁掉你健康的正是这些好习惯,早上洗澡、多吃水果
央视曝光:酵素减肥竟是靠这个!看完宁愿胖死……
黄煌:为啥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10句话说出长寿大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