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杏林寻宝,让民间中医特色疗法登上更大舞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闫树江为各位献宝专家颁发荣誉证书
改良后的壮医棍针配合药藤炭灸,集温熨、刮痧、按摩、点穴等众多外治手段为一体,有效缓解头、颈、肩疼痛;81岁老专家用家传针法,5针之内治疗静脉曲张、乳腺增生等……2016年12月17日,“杏林寻宝——第八届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在广州上演。
▲新型苗药竹罐针灸术
从2009年开始,广东省中医院联合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等,每年举办一届“杏林寻宝——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广邀有中医一技之长、掌握特色疗法的名家能人到该院展示交流,8年共展示了78个中医特色技术,累计梳理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233项,实地走访147项,根据寻宝的各类在研课题近80项。“杏林寻宝”已经成为挖掘中医药特色疗法的重要渠道。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民间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特色疗法,通过挖掘、整理、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说。
民间中医特色疗法亟待挖掘
▲壮医棍针、藤炭灸疗法
2005年,在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倡导下,广东省中医院创办传统疗法中心,汇集全国名老中医、名家名派多种中医疗法,着力挖掘整理各类中医特色疗法,并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为了积极拓宽搜集面,找寻民间行之有效的特色疗法,解决百姓健康问题,该院于2009年启动了“杏林寻宝”活动,从全国各地基层医生中搜寻散落在民间的各种中医技术和单方验方。
杨志敏认为,很多民间疗法传承了中医古老的理念和方法,但有时只在家族、个人医馆中传承,逐步被边缘化甚至断代了,是巨大的损失。
该院名医工作室主任老膺荣多年负责“杏林寻宝”项目。他认为,民间寻宝不过多追求资历学历或科研成果,是对体制内选拔机制的补充,“注重安全性、有效性是我们的原则,只要符合这两点,我们就主动向他们学习。”
北京的平衡针疗法、山西的腹针疗法、流传海外的切脉针灸法、台湾的董氏奇穴疗法、四川的雷火灸疗法等,天南海北共聚一堂;平衡推拿火罐疗法、砭石疗法、熏蒸疗法、熨敷疗法,海纳百川。目前,活动已搜集了超过300种特色疗法,很多过去只存在于文献记载中或流传民间的疗法汇聚该院。
“我们对这些特色技术应给予尊重和保护,把它们从民间寻找出来是迫在眉睫的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柳长华说。
实地寻访考核确保安全有效
▲献宝人陈超然现场展示拨针疗法
“杏林寻宝”每年从年后就开始海选,民间技术持有者纷纷“献宝”。海选结束进入初选环节,专家组会对特色疗法的临床安全性进行评估,初步评估通过,则进行实地考核。8月,医院组织专家实地调研、走访查证。10月,献宝人接受命题考核、专家组二次论证。每个阶段都丝毫不敢放松。
项目组成员都有本职医疗工作,挤出节假日凑在一起,才有了实地考核的时间。第八届杏林寻宝活动,名医工作室的吴新明和同事用10天走了西线8个省份。
“广西、云南、四川、湖南、贵州、山西,像陀螺一样转,坐飞机、换汽车、打摩托车,才能到城乡交界处的献宝人所在地。”吴新明说。不过第一次参与实地探访活动的他早有心理准备,“之前同事去青海西藏探宝,下火车转汽车还要骑马才能到达。”
在吴新明看来,寻宝活动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技术层面,专家组对“宝”有多重考量。
首先是真实,项目确实存在,有确切疗效,不能虚构捏造。为此,探宝组到达当地后,都会先在群众中打听询问医生和疗法在当地的口碑。
保护民间特色疗法任重道远
▲献宝人卢纯峰现场展示自创的岐黄轩卢氏针法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延伸阅读
习近平: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毛泽东:把中医提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高度 | 中央文献研究室撰文
黄煌:为啥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10句话说出长寿大智慧!
刘希彦:毁掉你健康的正是这些好习惯,早上洗澡、多吃水果
三位肿瘤院士总结:10条不得癌的建议,都是你能做到的!
从肝郁到肿瘤只需6步!千万不能做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