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竺院士获瑞典2018舍贝里奖
▲从左到右依次为陈竺、安娜德尚、于克德戴 央视新闻客户端 图
2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8舍贝里奖授予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陈竺、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院的安娜德尚、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的于克德戴,为表彰其“阐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机理并发展了革命性治疗”。
获奖的三位科学家发展了针对一种特殊血癌类型,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新型靶向治疗。该病曾经是最为致命的癌症类型之一,而今天90%的患者在接受此新疗法后可获治愈。这种治疗的独特性在于,它使用的是维生素A的一种亚型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是第一种可以不用化学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标准疗法。
使用砷剂的理念起源于传统医药,在该疗法中为科学实验加以证实。获奖者有条不紊地揭示了导致此种疾病的分子机理,从而使其科学治疗成为可能。他们识别了该型白血病细胞中的一种特异基因突变,并对其错误蛋白质加以摧毁,从而阻断了导致病人死亡的过程。该疗法使得癌症细胞失去自我更新能力而被清除。在许多国家,此种联合疗法已成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首选治疗。
陈竺教授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与德戴博士和德尚博士分享负有盛名的2018舍贝里奖是我的莫大荣誉,因为该奖是对癌症研究重要贡献的认可”,他认为,“获得此奖并不仅仅意味着荣耀,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促使我和我的团队以及合作者们要继续努力破解其他类型血液癌症的发病机理,通过与其他伙伴的合作来发展针对这些疾患的创新、有效治疗策略。”
舍贝里奖
该奖项是在瑞典商人本特.霍尔贝于2016捐赠20亿瑞典克朗用于癌症研究之后确立的。今年是第二次评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并宣布,奖金由舍贝里基金会提供。该奖100万美元,直追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该奖项设立的目的是支持癌症研究,进而找到治疗癌症的方法。
【来源:中国中医、人民网 记者:李玫忆 编辑:朱蕗鋆】
【延伸阅读】
用砒霜“进攻”最恶白血病 陈竺拿下国际大奖
▲陈竺教授
2016年12月5日,美国血液学会(ASH)在美国圣地亚哥颁发了本届欧尼斯特•博特勒奖,两位获奖者其中一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陈竺教授。ASH将此奖授予陈竺,源于他的团队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上的贡献。这曾是一种极为凶险,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血液疾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联合靶向治疗(又称“上海方案”),使得这一疾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跃升至90%以上,达到基本“治愈”标准。同时,从分子机制上揭示了ATRA和砷剂是如何将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和凋亡,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ASH 的新闻日报(News Daily)赞誉这是“实验桌到临床转化医学概念的遗产和框架性成果”,此项发现也被认为“在国际血液学上掀起了一场革命”。
陈竺教授在接受奖牌之后的演讲中,介绍了由中国学者引领的临床联合应用ATRA和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各个发展阶段,不断进行概念设计创新及优化临床试验方案的进程,强调了中医中药在白血病治疗理念和实践方面的重要启迪,基于现代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系统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以及中国和美欧等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最新成就。
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是古今中外知名的毒品和药品,用其以毒攻毒的特性治疗各种疾病,在东西方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因此我国民间也一直有“砒霜可以治疗白血病”的说法。
“一个古老的中医偏方,能得到美国权威医学研究机构的重视,验证和认同,上海第二医学学院陈竺院士领导的研究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居美国的中西医师、美国中医针灸学会前会长李永明将之归结为中医的启发。
不过,曾对这段历史做过大量梳理和考证的李永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虽然砒霜在中国的药用历史虽然有千年之久,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为西方人所首创,并在十九世纪就使用了砷化合物注射药液,治疗部分白血病患者取得显著效果。因为早年医学对白血病的病理分类认识有限,临床医生并不知道砷剂最适合哪种白血病亚型,所以临床疗效不稳定,重复率不高,导致砷剂后来被弃用。中国医生重新发现砒霜可以治疗白血病正好赶上白血病分类诊断的“革命期”。
但“发现砷剂治疗白血病的APL亚型最有效,显然是中国哈尔滨医大多位医生共同的创新贡献。”李永明说。陈竺在此前获奖时也提醒,在砷剂治疗白血病的道路上,不能忘记中国中医专家的发现。
“陈竺教授真正用西方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让西方明白了药物起效的机制,这非常重要。” 科普作家、生物学博士李治中如是评论。
陈竺的研究组于1996年首先在美国的《血液》(Blood)发表了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白血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报告,证明低量砷剂可以诱导APL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而对正常细胞则无毒性作用,该报告还在机制方面做一些分子水平的研究,当时的血液杂志封面就采用了上海文章中细胞凋亡图片,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也发了消息,随后,他们在当年的美国血液病年会上该研究组报告了详细数据。
这项成果此前已被国内外广泛认可。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在美国领取了由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颁发的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
“研究得益于两个因素:中外学术交流和对中医宝库的发掘。”陈竺在此前得奖时说,外国同行了解他们的一些初始工作后也很快进行相关研究,维甲酸效果最早验证就由法国学者完成。国外学者也从中国科学家那里学到很多,美国研究人员就是从他们那里知道常温下溶解砒霜的方法。■
【来源: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