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启动“十三五”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治未病”大健康来了!
▲深圳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启动仪式
在亚健康、慢性病人群日益增多的今天,中医“治未病”将起到怎么的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传承古今的“治未病”又将与新科技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10月11日,深圳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启动仪式暨中医“治未病”工作会议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区中医院)召开。
国医大师王琦、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常巨平、中医处处长刘冬云、深圳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龙岗区卫计局局长朱武,其他各区(新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分管领导、中医科长,北中医深圳医院院长胡世平,市区中医医院分管领导,“治未病”中心及社康办主任等近300人参加大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中医体质与治未病基地揭牌仪式
▲市卫计委常巨平副主任作深圳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胡世平院长作为全市各区唯一代表介绍龙岗区治未病创新工作经验
▲王琦国医大师作《中国的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
明明没有生病,为什么总感觉身体疲倦?为何痘痘、火气总是找上门?如今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为何病人却越来越多?
发展治未病的内在需求迫切
国家卫计委编写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公布的最新肿瘤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深圳市共报告常住人口新发肿瘤病例19923例,其中男性9099例,女性10824例,户籍居民癌症发病率为182.27/10万。另外一组数据显示,深圳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20.9%,患者近80万人;糖尿病患病率为8.3%,糖尿病患者超过53万。
发展治未病迎来天时地利人和
2016年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会议精神: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
《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发挥中医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搭建五大重要治未病平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深圳)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基地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治未病中心、深圳市龙岗区中医治未病健康指导中心
龙岗区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网络平台
▲参会专家参观北中医深圳医院治未病科,体验中医体质辨识仪
▲专家学者参观深圳中医药博物馆
搭建那么多平台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1量身打造健康预防治疗方案
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健康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四个区域,形成以体质调理为指导思想,以“查氏手法筋伤调理项目”、“针灸美容美体养生项目”为核心技术,以针、灸、膏方、推拿、火罐、药浴等适宜技术为手段的治未病技术服务特色,全面系统为患者量身打造健康预防治疗方案。
2了解自身体质,科学调理身体
建立治未病科王琦国医大师体质调理馆,以龙岗区人群为基础,体质学研究,大力推广反复自然流产、儿童哮喘、慢性肝炎、骨质疏松症四种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并设置过敏体质调理、睡眠调理、生育前调理、脂肪肝调理、骨质疏松调理等特色服务,让百姓了解自身体质,在专家指导下科学调理身体。
3指尖点一点,动态管理自身健康
依托医院卓越的信息化建设及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网络平台,以治未病中心为站点,各社康及大学医务室为主导,人口体质辨识调查,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查询个人的健康档案,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实时、动态管理,提供全方位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
总的来说:中医“治未病”大健康,促进医疗服务模式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健康模式,从传统健康保健模式向“互联网+治未病”模式创新性改变。
针灸、推拿、拔罐等融合古今智慧的“十八般中医药特色技术”如何发挥其功效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治未病建设过程中中医适宜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中医药技术培训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区中医治未病服务覆盖率实现100%!在北中医深圳医院、117家社康中心都可享受“简验便廉”中医药特色服务。
未来,北中医深圳医院将创建“国家中管局治未病体质调理培训基地”,借助五大重要平台,通过“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网络平台”,互联网+方式,连接龙岗区157家社康、国际大学城中各大学医务室,构建医防融合健康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区域性中医治未病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广大市民朋友们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来源:健康深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