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六祖初步悟道,就是这一句话
禅宗经常用一句话,放下,就是丢掉了。做了好事马上须要丢掉,这是菩萨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有些人说,好事我可以丢得,就是痛苦丢不掉啊!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教我们修行的方法来了,注意啊!《金刚经》讲到这里,就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的方法,是第二等的方法,因为第一等的大家不懂,是没有字的;第二等是有字的,应无所住。什么叫无所住呢?应随时生清净心。譬如有人讲,老师啊,这两天修行很好呢!有清净心。现在大家听过《金刚经》,很内行了,他只要有一个清净心,已经是所知量,范围很有限了。
现在佛解释什么叫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六祖初步悟道,就是这一句话,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此心本来无所住的啊!因为你不明白此心无所住,无所住是毕竟空;有个空的境界,就不对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
所以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用我们常谈的这两句话,勉强来描写,就是此心无事,像个镜子,心如明镜台,有境界来就照,用过了就没有。当年我有个朋友,学佛有点心得,那个时候刚刚有打火机,人家问他,佛是什么?他说就像个打火机一样,卡达!用它就有,不用就没有。
——《金刚经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