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经方杂谈:这就是经方、医经由分而合的过程!

经方杂谈:这就是经方、医经由分而合的过程!
1

经方,流传到现在,只剩下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了。医经,现存者《内经》、《难经》而已。

言经方与医经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内经》和《伤寒论》的关系了。

我国学术界多持一元论,认为《内经》和《伤寒论》一脉相承,多以《内经》理论来解释《伤寒论》。

我在2004年曾遇到一位中医专业的本科生,她说:“我认为张仲景是学习《内经》最好的,学习了《内经》之后,才作了《伤寒论》。”

不用问,她的这种观点是来自她的老师,应代表着当前学术界的普遍认识。日本学者多持多元论,认为《内经》属医经派,理论为主;《伤寒论》属经方派,实践为胜。

各有师承,是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产生的。据现有文献《汉书艺文志》和敦煌遗书《辅行诀》,我倾向后者。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对医经与经方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分而合,再由合而分的过程。

《艺文志》将医经和经方分列两门,说明在两汉时期,医经和经方虽同属方技,实属两个不同的体系。

《辅行诀》中引医论多称“经云”,引方论多称“经方”,如:“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德在软.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主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2

这里的经显然指医经,确切地说是《内经》,因这些内容,多能从《内经》中找到。《伤寒论》小建中汤,陶氏称建中补脾汤,方前小序说:“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

后外感诸方陶氏又说:“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汤……”陶氏所谓“经方”实指《汤液经法》中的方剂,这些方剂,在《伤寒论》中大部分也被采用。

可见,时处南北朝的陶弘景先生笔下,医经和经方还是泾渭分明的。

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分门详细,罗列广远,集隋以前医学理论之大成。但有论而无方,将其视为医经的嫡系,我想是不会有异议的。

至唐代孙真人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既以方名,本是经方的系统,除方剂之外,多引《内》、《难》、《病源》的医理,大有医经、经方合流之势。

孙真人曾搜集整理张仲景的《伤寒论》,所以现存宋本《伤寒论》不只是经过王叔和一人的搜集整理。

其中孙真人在医经、经方合流的思想指导下,也对仲景的《伤寒论》进行过整理汇编。

宋本《伤寒论》的内容虽仍以经方为主,其中六经的名义与《内经》热论篇名同实异,可以看出,它不是纯经方的内容,还不如《脉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实用。

3

再从《伤寒论》序“撰用素问、天布五行”等语,可以看出的确有强纳经方归属医经的迹象。所以徐大椿曾说:“我国医学至唐而一变。”

其中主要的变化是由经方、医经分门到二者合流这种变化。

至成无己先生首注《伤寒论》始,便奠定了以《内经》理论解释《伤寒论》的模式,这便是经方、医经由分而合的过程。

PS:
不跟风,不管是不是畅销
守正学堂只推荐我们在读、我们认可的好书。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