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这个话要自己提出来警告自己
我们再看汉武帝,这些历史上的大人物和英雄,尤其是中国帝王、名士都喜欢学神仙,其实就是人性心中欲望的扩充。
一个人到了事业地位的最高处,一切都满足以后,唯一要求的是如何能不死。
所以秦始皇、汉武帝都求神仙之术。汉武帝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雄才大略,这个称誉,他当之无愧。
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一个政治环境很复杂的情形下,登基做了几十年皇帝,开创了一个盛世,真不容易。
可是到了晚年就喜欢学神仙,他求神仙花的本钱太多了,甚至把自己的公主都嫁给一个骗子道士。
像这样荒唐的事情,他都干得出来,明知道做了错事还不承认,后来不能自圆其说。
汉武帝旁边有两个大臣,一个是汲黯,一个是东方朔。
汉武帝是何等难伺候的帝王,在他左右的人讲话就很难了,高明的意见很难提出来,因为他太髙明了。
但是我们看历史,汉武帝有许多次因为有人犯了大错,就要杀人,出场摆平的都是东方朔。
此人专会说笑话,东逗西逗就把汉武帝逗笑了,然后事情就作罢了。所以研究做人的道理,要多留意道家的精神。
老子的话“曲则全”,一件事情走直线有时候是不行的。一个领导决定的事,明知他是错的,挑明说决策有问题,那就糟了!人是有个性的,格老子!你说有问题,我偏要干!所以老子说“曲则全”,转一个弯,这个事情就圆满了。
东方朔走的是曲线的路,所以汉武帝碰上很多的问题,东方朔一来,往往就起了作用,把错误决定扭转过来。
汉武帝身旁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走直线的汲黯。我们大概可以想象这个人脸应该是方方的,一天到晚不带笑容,讲话是仁义道德,连汉武帝都怕他。
汉武帝当时见那些大将军、“总司令”,常常很随便,跟他的祖父汉高祖一样,在宫女帮他洗脚时也叫大臣进来报告,很不礼貌。
但是汉武帝听到汲黯一来,赶快更衣戴帽才敢见他。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读历史要注意,一个人自己的人品、人格养成到真正高尚正直的时候,任谁都要尊敬他的。
连汉武帝这么一个严君,对于大臣要杀就杀,但是却尊敬这个部下汲黯,自己衣冠不整还不敢见他。
所以汲黯是以敢批评汉武帝出名的,换了别人讲话,汉武帝非杀他不可,比如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汉武帝一气就罚司马迁受宫刑。
汲黯批评汉武帝很直率的,汲黯讲:“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就是说你武帝内心欲望太重,外面好像做好事,内心却心机重重,如此怎么能效法远古的圣王之治呢?
这虽然是在批评武帝的政治表现,但也间接指出武帝要学仙道是不会有成就的。
一个人连人都没有做好,还妄想做什么神仙!“内多欲”,是说思想里欲望太多了,什么都要,钱也要,寿命也要,名利也要,儿女也要,反正好的都要。其实每人都是这样“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所以求神仙,做得到吗?
这种话在朋友之间讲都很刺耳了,对皇帝讲更不得了。历史上记载武帝听了当然很不高兴,不答复他,但也没有对他不礼貌,可是汲黯的官运也就到此为止了。
有趣的是,汉武帝临死的时候吩咐子孙,在我死了以后,为了太子的安全,还是要找汲黯这样的人来护国才可。
我们引用汉武帝这段故事说明,是告诉大家我们研究神仙之道可以,却不要轻易想当神仙。这个神仙很不容易做的,是要放弃了一切,这个一切就包括很多了,我们放弃不了的。
换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内多欲”, 但并不见得能“外施仁义”,这样岂能成佛成仙呢?这个话要自己提出来警告自己。
——南怀瑾先生《我说<参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