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历史老师的风水实践(有深度 有文采)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作为母亲,我认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作为女儿,我认为最大的孝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守护好父母的健康。
今天和大家分享这位历史老师,学习风水、中医的实践故事~
一位历史老师的风水实践故事
因为教授历史,多少读了一些史书,有正史,也有野史。野史多是口口相传民间记载的,虽说正统性打了些折扣,但我总相信百姓褒扬与鞭挞的多是出于本真的向往,对我们了解历史尤其是民心向背很有裨益。
在浩渺的历史烟云中,我尤其对有关风水的小故事很感兴趣,今天将两例小故事以及我的一点尝试与大家分享。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朝元统年间进士。朱元璋起兵时,刘基陈实务十八策,受到重用。明朝建立后,诸如科举、刑法、乐礼等大典,刘均参与制定。朱元璋定都金陵,是刘基相的地,建造宫殿,也是刘基相的地。刘基卜筑前湖为正殿勘址,立桩水中,朱元璋嫌其逼仄,将桩移其后边。刘基依此断言:“如此亦好,但后来不免有迁都之举。”明成祖朱棣后来果然迁了都城,被刘基依据风水地理言中。
文正公(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因劳成疾,辞世前曾委托其弟曾国荃在家乡曾家祖坟周围为其踏勘墓地。结果曾家墓地中上好的位置已经用完,最后曾国荃向其兄建议:将父母的墓地再腾挪一下,可移出一处好位置。但曾国藩坚决不同意惊扰父母灵魂,只好另选他址。后来,其懂风水的好友——万县知县冯树堂建议其葬在东台山,说那风水好。但文正公本人不肯,说那边是“天子之地”,是出天子的地方,自己不敢去,因而最终将墓地选在了长沙郊外的坪塘。后来东台山那边盖起了东台书院,出了陈赓、谭政、黄公略,还有毛泽东。
以上两则故事都反映了风水学说的运用,虽说正史无从考证,但百姓的口口相传充分说明了风水学说在民间是有群众基础与实践运用的。作为史学爱好者,我对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惜不能入门。机缘巧合,因为喜欢中医理论,尤其是喜读《伤寒杂病论》,结识了己安先生,入门小道经方,并与辛卯老师结缘,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中医药理与风水,进而得以尽观《乐在国学》,由此我打开了一扇学习风水知识的大门。
《大学》中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推求事物原理,获取知识,关键在实践。我把所学的风水学说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旨在改善女儿体质、提高学习成绩。我的实践过程如下:
风水是助缘,必须先行。《乐在国学》讲东南属巽卦,主学习。西南属坤卦,主脾胃。我在网上买了两个文昌塔摆在东南方向,又请了一尊药师佛供奉于西南位置,加强砂的力量。
药饮是求是,需要跟上。女儿从小脾胃虚弱,遍试西药,除了抗生素越用越多之外,身体未见好转。后来读了《伤寒杂病论》,受己安先生与辛卯老师指点,开始尝试中药调理。先后用过小柴胡汤、小建中汤合四逆汤。
风水与药饮辩证结合,使女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身体方面:嘴唇开始红润、厚厚的舌苔下去了,皮肤干燥的状况得到改善,圆圆鼓鼓的肚子变得扁平,个子长高了。学习方面:精力比以往充沛了许多,上课能够集中精力去听讲,性格愈发开朗,成绩提高了很多,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更是变得自信起来。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作为母亲,我认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作为女儿,我认为最大的孝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守护好父母的健康。
我们要相信风水的力量,它能给我们以暗示助我们转运,但我们又不能盲从于风水,如果把所有期望都寄托于风水而不尽人事去格物致知,那调风水的意义恐怕就不大了。所以,我认为:风水与中医理论是不能割裂独存的。
我的一点拙见,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