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南怀瑾先生:言语上造业更厉害,说话时机不对,会倒霉

南怀瑾先生:言语上造业更厉害,说话时机不对,会倒霉

◆ ◆ ◆ ◆ ◆

言语上造业更厉害
我们晓得佛法无论大小乘,基本上都重视身、口、意的清净。身口意所造的恶业,归纳起来,就有十样,身体造的恶业是杀、盗、淫;嘴巴造的恶业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念上造的业是贪、瞋、痴。
像我们的身体本身也会使人乖离,拿现代语来说就是“肢体语言”,怎么说身体会挑拨人家呢?譬如眼睛是身体的一部分,有时候用不着说话,一群人坐在一起蛮好的,对方故意跟你眨眼睛,示意某人对你不好,挑拨一下,就可使你们起仇恨。那个眨眼睛的动作就是身在造业。
言语上造业更厉害,中国儒家也经常讲到言语的严重性。《书经》上说:“惟口出好兴戎。”也就是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如果不深读历史,不会相信这句话;看历史就知道,往往因为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句话也可以使国家灭亡。(《药师经的济世观》)
嘴巴最厉害,有四种业: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什么是“妄语”?就是说假话欺骗人。尤其现在做生意或是搞政治的,喜欢搞宣传打广告,以多报少,在市场上欺骗人,这是妄语,这个恶报很大的。
“恶口”就是骂人,比如“他妈的”,各种各样的骂法,叫做恶口,对人没有慈悲、亲爱的口吻。“两舌”,我们经常犯这个毛病,对老张讲老王坏,对老王讲老张不对,古人有两句话:“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每个人背后都有人讲,当面说人好话,转过身来,嘴巴一歪,就告诉别人这个家伙多坏多不对,人最容易犯这两舌的口过。“绮语”不单指黄色笑话,无聊的话、过分的话说多了,也是犯了“绮语”。
我们检讨自己,一天说正经的话有几句?其他都是无聊的话,而且有些人不说无聊话还不能过日子呢!这四种是口的罪过,把这四种错误改正过来,就是口业的善德。(《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言者,风波也”,一个人讲话要特别注意,有时一句话是两面刀,害自己也害别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你以为自己会玩主意,会用嘴巴,倒楣统统是自己玩嘴巴玩出来的。所以佛家讲口业之重要,庄子这里已经明白地告诉你了。
有人说犯了口过会下地狱,下地狱谁看到了?其实现生就可以看到了。话讲不对马上就起风波,不要等到下地狱,儒家道家都现身说法。“行者”,这个行为,“实丧也”,这个行动错了,结果不对,立刻就出问题,马上有果报的。(《庄子諵譁》)

说话要避免三个大毛病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这是孔子讲做人处世的道理,讲侍于君子有三愆,如部下对长官,后辈对前辈,臣子对皇帝,都可以说是侍于君子,事实上朋友之间也同此理。
孔子说这中间有三个大毛病,第一是为了表现自己,爱出风头,还没有轮到你说话的时候就说话,这是躁,修养不够。第二是应该讲话的时候,怕负责而不讲,这种人太阴私,叫做隐,也不好。还有,讲话的时候,对团体而言要观察环境,对个人要观察态度,对方正在烦恼痛苦的时候,而去和他讲得意的事,或是去讨论重大问题,一定得不到好结果,这叫做瞽,等于自己没有眼睛,看不清楚!
譬如过去外交界办外交,都在宴会上。清末政治腐败的时候,工商业或政治买卖,都在妓院里办交涉。例如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与曹锟贿选的那个阶段,有人在北京妓院里看到一个署名沧海道人的感事诗,其中警句很多,他口头念给我听,事隔多年,可惜我也忘了,到现在还记得其中有一首说:“燕市谁收骏骨才,昭王爱士亦堪哀。缠头一掷中人产,浪筑黄金作债台。”
这是何等伤心国事的话!北洋政府靠借外债来作政治买卖,结果,那些发了选举财的大爷们,又把钱花在妓院中去。所谓缠头一掷千金,已过中产人家的花费,结果是国民背上外债,永远还不清。
现在没有妓院,就在酒家、舞厅,不但中国如此,外国也是这样。过去日本许多大的外交活动,都在艺妓院里进行,现在则多在高尔夫球场。所以现在当外交官,这些东西都要会玩,等于当年在麻将桌上解决问题。
由这些事实看来,就知道孔子实在深通人情世故,无论是规劝人家也好,有所建议也好,提出请求也好,谈事情一定要先看颜色。当然看人颜色说话的办法,用在坏的方面就非常坏,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了。(《论语别裁》)

说话要把握好时机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这是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很难。孔子说,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像史鱼一样肯对他讲直话,这就对不起人,是不对的。是自己的朋友,如看到他发生错误,宁可下一个警告,乃至他现在因此对自己不谅解都可以,自己还认他是朋友,他可以怨恨我,等到他失败了,会想到自己的话是对的,那就对得起人。
所以在可以讲话的情形下,而不和他讲话,是对不起人,不应该的。有时候有些人,无法和他讲直话,如果对他讲直话,不但浪费,而且得罪人。所以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说的时候直说。既不失人,也不失言。这个道理使我们想到历史上范雎见秦昭王的故事。
秦昭王向他请教一次、两次,他都不说话,使推荐他的人很难堪。范雎说我提出来的计划,贡献出来,可以使秦国马上富强,国际间称霸,可是秦昭王心不在焉,没有专心一意来听我的计划,所以不能讲。推荐的人后来再向秦王报告。
因此第三次见面,秦昭王推掉了一切公事,摒退了左右的人,单独和范雎见面,很客气地求教。范雎一篇话就把秦昭王说动了,立即发表他当首相。在战国的时候,这一类的事情很多,这就说明了说难。
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乃至在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当然倒霉,这是时机不对。
我们看到许多年轻朋友,做人家的干部,在长官那里碰了大钉。回来,一肚子牢骚。其实那个长官今天也许有件别的事情,心里正在烦,做干部的跑进去,报告不相干的事,乃至与他心里的事有关联,就正好触上了霉头。
所谓:“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所以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说话真难。这是要有许多人生经验累积起来,才会了解的。学校里同学之间相处,社会上同事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说的不是时候,结果意见相左了。(《论语别裁》)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