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之间的转化【己安先生讲伤寒】
你知道阴阳两虚是一个什么状态吗?
阴阳的特点你还记得吗?
阴阳之间又是如何“变”和“化”的?
……
一起尽在己安先生讲伤寒,优酷视频《小道经方》NO.9
跟随小编一起温故知新!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用了下法后又发汗,必然伤了津液。当津液不足的时候,身体周遭濡养不好,会出现振寒的情况。“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此处正是“无热恶寒发于阴”的表现,“脉微细”是少阴脉。伤寒体系所提及的六经,不能完全等同于内经上所说的十二经脉,伤寒所指得六经,是按照证候来区分的。脉微细就是内外俱虚的现象,在表没有津液充分濡养,在里没有津液参与消化吸收。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下之后,里虚,伤了津液,这时在用发汗的方法,就会导致津液伤的更严重,出现表里俱虚。
阴阳的两个性质,一个是对立统一,一个是因参照物的转移重新建立阴阳。白天属于阳,对应的夜晚就是阴,动就是阳,静就是阴,热就是阳,寒就是阴,圆就是阳、运动,方就是阴、停滞。
人体到了白天,阳气开始足起来,白天劳作晚上休息,也是合于自然的现象。白天如果动起来,就意味着物质消耗很大,就需要相对丰盈的津液,而本条中,是阴阳俱虚的状态,血不足以养心,就会导致烦躁,不能充分的舍神就会导致不得眠。而晚上属阴属静,人相对开始进入一个静止的状态,物质消耗减少,在同样的津液水平下就能够实现心舍神,顺利地入睡。
“不呕”说明没有上逆的现象,在用药上可以不考虑加生姜、半夏。“不渴”说明没有阳明实热证,还说明一点,此时津液不足,身体如果神明的话,应该给身体一些信号来补充津液,补充津液最常规的信号就是口渴,想喝水,来实现补充津液的目的。不渴说明有寒湿停滞在中焦,是一个虚寒的现象。“脉沉微”,“脉得诸沉,当责有水”,一是说明病在里,二是说明有停滞的寒湿。“微”说明津液已不足,此处的津液指的是身体可利用的水分。因此用干姜附子汤。
如果去海里钓鱼,带了一杯水,如果这杯水喝完,你会缺水喝吗?一定会的,海水不能被利用,放到我们身体,就是我们身体里的寒湿,是我们身体的垃圾,这不是身体有效的津液,身体还是处于缺津液的状态。
阴阳之间是相互转化的,阳转化成阴,这种过程叫“化”,阴转化成“阳”,这个过程叫“变”,我们平时说的“变化”其实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以玉米为例,玉米种在地里,因为有阳光的作用,最终长出了秸秆,这就是“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反过来,如果秸秆燃烧,产生热量,这就是“变”的过程,一瞬间就可以实现。总体来说,就是阴和阳的转化过程。
脾胃消化吸收就好比是一个种庄稼的过程,我们的庄稼在有阳光的作用下,就容易茁壮成长,慢慢的化成“粮食”,而当我们需要这些“粮食”的时候,一下子就可以变现出来,转化成我们想用的能量。这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也是阴和阳转化的过程。干姜和附子在本条中就是给身体提供一个阳光的环境,有利于种子发育长大,用阳化出阴(物质)。
四逆汤就是在干姜附子汤的基础上加上炙甘草,为何本条中没有加炙甘草?原因之一就是“不渴”,不需要炙甘草这个保水剂来增加津液水平,换个角度看,我们种庄稼的这个环境,只需要提供阳光,就不需要浇灌溉水。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更多精彩的养生内容、健康咨询,不一样的中医知识,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道经方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小道经方》的疑问,可以联系小道经方工作人员,我们会为您做专业、详细的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