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经方家不但善用附子,也善用石膏

经方家不但善用附子,也善用石膏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因经方理论独特,临床疗效显著,越来越受中医临床医生的喜爱和推崇,近年来私淑者甚众。

胡老用药,除了遵循《神农本草经》的相关记载外,主要还是依据他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的深刻理解及用药规律的总结,现将其应用石膏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 石膏没有止渴的作用
在《中药学》统编教材中,把石膏的功效归纳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很多医家也把止渴作为石膏的主要作用之一,而胡希恕先生则认为,石膏并没有止渴作用。

石膏止渴的说法,多根据白虎加人参汤证,如《伤寒论》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但胡希恕先生通过对比发现,同样是以石膏为主药的白虎汤证,所有条文无一有渴证,加人参后却均有渴证,这只能说明人参有止渴的作用,不能说明石膏止渴。

在讲解《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第26条(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时。

胡老注解到:许多人每以本方治渴,其功效多归于石膏,后世本草亦多谓石膏治渴,过种看法不是十分恰切的,不符合《伤寒论》的本意。试观白虎汤各条.无一渴证。

而白虎加人参汤各条无一不渴者,可见治渴不在石膏而在人参。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人参补中益气.为治津枯而的要药。至于石膏,功在除热,口舌干燥即其应用的主要症状。

2石膏没有解表的作用
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为医家共识,其解表作用,也被很多医家认可,如《名医别录》谓石膏“解肌发汗。”。

张锡纯在其石膏解中云:“石膏……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热者用之亦效。”而胡希恕先生则认为,石膏只甘不辛,并无发散作用,不能解表。

石膏解表,是对《伤寒论》第168条及169条的误读。《伤寒论》第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声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第168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条的“时时恶风”及169条的“背微恶寒”,很多医家认为是表证未解,并因此得出石膏解表的结论。
其实,此处的“时时恶风”及“背微恶寒”,都是内热盛的一种表现,是机体内外温差较大时的一种主观感觉。

仲景为防读者误解,紧接着的170条,就做了如下的解释:“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无表证者”正是对前“时时恶风”及“背微恶寒”的注解。

3石膏配伍麻黄可以治疗汗出
石膏与麻黄配伍治疗汗出,主要依据麻杏甘石汤及越婢汤方证,如《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1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对比这两个方证,除了都有汗出外,石膏与麻黄的配伍也有共同的特点。麻杏甘石汤中,麻黄四两,石膏半斤;越婢汤中,麻黄六两,石膏半斤,汉代为十六两制,半斤即八两,两个方子的石膏用量都明显大于麻黄。

而同样是石膏麻黄配伍的大青龙汤证,却是典型的无汗,如《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方中麻黄的用量是六两,约90克,石膏如鸡子大,约40-50克,麻黄用量约为石膏的两倍。

由此可见,石膏与麻黄配伍治疗汗出时,石膏的用量必须明显大于麻黄。

4石膏可以解凝
胡希恕先生认为,生石膏可以解凝,即解除因热而形成的凝结,具体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细读胡老的医案,不难发现,只要见到上述情况,胡老常用生石膏。

如急性腮腺炎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公英、桔梗等;急慢性睾丸肿大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陈皮、生苡仁等,所用治例皆收捷效。

5应用的石膏基本指征
胡希恕先生把石膏的应用指征归纳为:口干舌燥,薄白苔,白苔发燥,不水滑。

这是一个基本的指征,热重苔黄者当然可以应用,但很多人只有见到口渴苔黄燥,才敢用石膏,苔若不黄燥,便畏之如虎,其实临床只要见到上述指征,便可放心应用石膏,这大大扩展了石膏的应用范围。

后人对此也有认识,如赵氏即认为:“胃病因热所致,而见心烦不眠,口渴舌干,舌红、少苔,脉虚数者,即使有虚赢、少气、欲吐也不应避用石膏。”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