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什么是心、意、识
◆ ◆ ◆ ◆ ◆ ◆现在我们来看《瑜伽师地论》卷一《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本地就是真如本体,唯识把整个心体分成八个部分表达,所以叫作八识。其实是讲一个心体,所以叫《本地分》中的《意地》。“分”,就是这一部分。
为何说“第二”?前面五识是第一个范围,意识是属第二个范围。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
五识身就是眼耳鼻舌身五识,与心地相应。
云何意地?此亦五相应知。
这中间有五个现象应该知道。
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
唯识学是科学的,我们要把它作为自己求证用功之用。
云何意自性?
唯识经常用“自性”两字。至于我们常看到的“无自性”,是说没有独自永恒存在的性质。
一般人看到无自性,就以为唯识是反对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
错了,因为中国文字辞汇不够,这个性是性质、性能的性,不是明心见性的性。
所以,“云何意自性”的“自性”,是指意的本身的性质。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第六意识自己的性能如何。
弥勒菩萨说:“心、意、识”三样,严格讲起来,这三者都属于意识作用,就是意识自己的性能、性质。
什么叫“心”呢?
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
比如一个母亲生下十个子女,每人个性、思想、脾气、健康各不相同。
遗传增上缘是因素之一,另外是自己前生的种子带来的。
如有人天生特别聪明,是前生这一部分的种性重,一切种子都跟随着在轮回中,始终不断,互相关联,这个功能在唯识中叫心的作用。
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
这还是讲心的作用,第一句,这个功能所依止的,跟着发挥了作用。
所以有些人天生爱读书,有些人不爱,硬逼也没用,因为他的种性不向这里发展。有人说过:“书到今生读已迟”,有点道理。
不过这一生还是应该读书,留给来生用,带点种性来。心的体用能够执受,永远抓住这个功能。
异熟就是果报,异地而熟,异时而熟。为什么我变成了我,他变成了他,各人种性不同,因果轮回叫异熟。
我们推开弥勒菩萨的话不论,只说什么叫心?
这里所谓的心,就是子思在《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就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每人不同,这个就是心,应该归到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作用。
什么是“意”呢?
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
这个属于意。禅宗祖师说参话头时,离心意识参,参出来的才是般若的道理。
所谓意识状态,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所构成习惯性的现象,意识形态可构成职业病,做官做惯的人动辄打官腔,他的意识已构成了心理行为。
又比如学佛的人动不动就阿弥陀佛,这也是意识形态构成的习惯性。
这里讲恒行,心理行为经常有依止性,就是意识的作用。六识身就是前五识起意识分别,它无间灭,像流水一样。
什么叫“识”?
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
任何事一到你面前,不须用心判别,你就很清楚知道了,这是识的作用,弥勒菩萨分析得非常精详。
当我们一打坐,腿刚盘起来的一刹那,心念很清净,不久就不安祥了,在自己里头做起工夫来,这个做工夫就是心的作用,是阿赖耶识种性的功能,要认清楚。
什么是意的作用呢?
觉得妄念清净了,晓得那一念清净的那一点作用,就是意的作用,它是无间灭的,一个个波浪很密切的接上来,自己并不知道,所以做不到能断金刚般若。
此时我们的识在哪里呢?腿一盘,一刹那间很清净,心的作用来了,心自然而然会接受这个境界,会认可这个境界,去设法保持着。
心和意都来了,然后还有个作用,识也就在这儿;这一下很清净——这就是识。
学禅不通教理,“心”、“意”、“识”分不清楚,认为静坐好就是工夫,实际上,教理通了以后就知道,静坐得再好,也还是在意识状态。
这三点要认清楚,佛经里头宝贝实在太多了。
次随顺功用为先,身语业风转故。
我们讲话,我们的身体作用,就是这股气的作用。这股气是根据道家的说法讲的,以佛家来说叫“业风”。
这是业力所生,是四大风力的关系,所以身业、语业就是这个风。
儒家讲:学问之道在变化气质,气质是实际的东西,不是空洞的理论。
换句话说,学问修养高了,生理都会转变的,一步有一步的效验,一步有一步的征候,这是无法自欺的。
——南怀瑾先生《如何修证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