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大家自我介绍下,我是“胃”,我最近很不舒服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下我是“胃”,我最近很不舒服。。。嘤嘤~~~
我的自我介绍
先来介绍下我自己——
首先来说下我的西医学名字,百度是这么说的:胃是食道的扩大部分,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我在动物身上,一般被称做“肚子”,如:猪肚子、牛肚子。大家是不是已经开始流口水了?
嗯,慢着。做人不能太狭隘,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在中医学上我有一个形影不离的兄弟,我俩合称“脾胃”。我们俩是一套系统,被称作身体的后天之本,在西医上的食道、消化道、脾、胃这两个器官等都算作是我们这个系统里的,作用呢包括进食、消化、吸收、排泄、转化为身体所需营养等一系列的消化功能。
西医上我的外貌~
我最怕什么
一、吃饭太快,或一边吃饭一边说话。
吃饭太快,往往会暴饮暴食,狼吞虎咽吃进去的食物往往没有充分的咀嚼,到胃中会加重胃的负担,消耗身体的能量。
如果能做到慢慢咀嚼食物,养成好习惯, 可以减轻胃的负担。
二、生气郁闷,情绪低落
如果长期生闷气,中医认为“肝主情志”,肝木容易横克脾土,脾胃互为表里关系,所以情绪问题会影响到胃,引发胃病。
三、冷饮
我最怕冷,所谓“胃喜暖恶寒”,寒凉伤中,寒露之后,天气本身逐渐变凉,这个时候如果不注意,吃了生冷寒凉的东西,尤其原本脾虚弱的人,最近就特别容易出现胃疼、胃胀、腹泻,长期下去不仅脾胃处于虚寒的状态,身体的能量也越来越不足,身体其他方面也会出现问题,比如手脚冰凉、肚子大、女性容易痛经等。
四、营养过剩
生活水平提升,很多人不会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反而是过量食用大鱼大肉,高蛋白食物,但是脾胃功能并没有那么强大,反而阻碍了脾胃升降的气机,加重脾胃负担,反而会造成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不了更多的水谷精微。
最近大家过了一个双节假期,吃嗨了,玩嗨了,一不小心,进食就过量了,而且吃的多是油腻荤腥,少有蔬菜。所以啊这会儿假期结束了,我就特别不舒服了。。。嘤嘤~
养胃该注意啥?
①少思、少郁闷,少生气。
脾主思,肝胆主情志,多思虑,情绪不畅,都容易加重身体的负担,加重脾胃的负担。俗话还说“生气都能气饱了”,说到底,这就是没食欲了啊,明显伤了胃了。
所以呢,心胸豁达最养胃,快乐最养胃~
②进食从容,细嚼慢咽
不仅能够品尝食物的美感,感受生活之美,细嚼慢咽还可以减轻胃肠的负担~
③少吃或者不吃寒凉
这是个原则性的问题!
不仅仅是秋冬季节,一年四季都要如此,即使是夏季,虽然天气炎热,但是阳气浮于体表,内里是虚寒状态,更要注意!
艾灸养胃
胃不舒服真的是件相当难受的事儿,胃痛、胃胀、腹泻。。。如何应急解决这个问题?艾灸中脘穴是个好办法!
另外,平时脾胃虚寒的朋友,也可以坚持艾灸中脘穴、关元穴,每次每个穴位15分钟左右即可。
那如果你胃部舒服到快挂掉,但是手边没有艾条怎么办?
别着急,还有别的办法可以安慰受伤的我。
第一个招,可以用热水杯装上烫烫的热水,放到胃部来温暖我~
第二招,去问问有没有抽烟的男同事,多剥削几根香烟,然后一起点燃,之后跟艾灸一样操作即可
第三招,也是终极大招!如果以上都没有办法做到或者做了之后还不缓解,可以用力扯起胃部的皮肤,然后放下,继续重复,这个过程会比较痛苦,自己可能下不去手,没关系,找你的仇人来!
其实这个小办法是有中医道理的:这个动作是在大力的抽调身体的元气到胃部,好比是紧急调令,抽调军队过来,迅速解决战斗!不过这不是长久之法,安安稳稳的把胃养好才是王道哦~
经方养胃
厚姜半甘参汤
可以帮助解决腹胀满的问题。
原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参考剂量:厚朴45g 生姜45g 半夏15g 炙甘草30g 红参15g
《外台》茯苓饮
可以健胃进食祛水,止打嗝、嗳气。
原方:茯苓三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参考剂量:茯苓45g 红参15g 白术45g 枳实30g 陈皮30g 生姜45g
半夏泻心汤
可以帮助缓解胃疼、反酸、灼热等情况。
原方: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炙甘草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参考剂量:半夏45g 黄芩45g 干姜45g 红参45g 炙甘草45g 黄连15g 大枣12枚
以上方法,都是我特别喜欢的,不妨试一试哦~能让我活力满满,同时也会让你的身体活力满满,减缓衰老~
熬药方法:
将全部药材倒入锅中(如有附子,需要先煎90分钟),第一次煎药时间为大火烧开,小火煎50分钟,倒出药液。
将剩下的药材再加水,大火烧开,小火煎30分钟,倒出药液。
服用方法:
将两次的药液合到一起,搅拌均匀后分成两份,一次喝一份,早一次晚一次或者中午一次,晚上一次,饭后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服用。喝之前热透。
特别说明:汉制剂量一两约等于15.625g。
所选方剂,仅供参考,方剂的选用化裁一定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整体情况,如有需求,须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为【小道经方】(微信号:xiaodaojingfang)原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需要,在标注清楚出处的前提下,允许转载。
更多精彩的养生内容,中医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道经方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小道经方》的疑问,可以联系小道经方工作人员,我们会为您做专业、详细的解答。
优酷搜索视频:小道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