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刘绍武传奇一生:放弃时方,专攻经方!

刘绍武传奇一生:放弃时方,专攻经方!
导读:刘绍武(1907-2004),山西省襄垣县人,三部六病学说创始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刘绍武老先生,他的祖籍是山东诸城。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的父辈逃荒入晋,最后落户山西襄垣十字道村,他祖上是五代单传。他的父亲不识字,是以农为生,先后替人家看护庄稼,又在粉坊做短工,常年耕种。但由于是外迁户,经常受到这里人的欺负,终年节衣缩食,度日艰难。

刘绍武老师幼年之时,体弱多病,那时候由于营养不良就患有贫血,体质非常不好,面黄肌瘦。一次偶然的痢疾,使他险些丧生,他就感觉到庸医误人匪浅。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他遇到一位乡村医生,给家里人看病。当时刘老就问医生,看病难不难?医生回答说很难的。但是看到家人的病痛,庸医者无能,刘老就暗下决心,立志学医。

刘老一生只上过四年学,是个高小毕业生,但是他能成为一个非常有成就的医学大家,完全是靠自学。在高小四年期间,他立下了要学医、从医的这个志愿。他有个同学,家里是祖传的医生,所以家里藏的医书非常多,就经常借给他医书,他就开始涉猎医学了。最早引刘老入门的是一本《医学说约》,这本书是他的启蒙读本。1924年,十八岁的刘绍武老师,就从高小返家种田了。刘老家弟兄两个,他的哥哥出生在山东,是随父亲逃荒到山西的,他与他哥哥年龄相差很大,有20岁,所以家里劳动力就缺乏。他回到家之后,夏天种菜,冬天贩粮,就成为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在这期间刘老并没有间断学习,每当得到一本医书就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在田间耕地,经常就是左手拿书,右手拿犁耙。

有一次刘老就把拉犁耙的绳子套在脖子上,边拉犁耙边看书,硬是将犁耙拉歪了也不知道,这样就经常遭到父亲的责骂。父亲也只是希望儿子能写会算,能给家里记个账就行了。他也不希望儿子有多大的学问,因为家里穷只上了四年学,但刘老并没有因为上学少而放弃学医的愿望。

可以看出,年轻时候的刘绍武,既要在田间耕作,又要埋头读书,同时他所处的穷乡僻壤更是买不到书,他就向好友前辈借,这种学习是非常不容易。因此田间、夜间就成为刘绍武年轻时读书的课堂了,就在这个课堂里,刘绍武老师读完了《医学说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著作,为他以后从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刘绍武先生,早年就是以书为师,自学中医。他这种师从百师,且随时来记成笔记,他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感动了不少当地一些有经验的老中医,所以不少老先生便向他传播了许多临床真谛。刘老就说:这些零星碎语使他后来从医受益非常大。

刘绍武先生20岁时,由于家里生活所迫,他就到长治县与壶关县交界的经坊煤矿学习会计。这个地区是比较偏僻的山区,方圆四十里都缺医少药,所以老板姓看病十分困难。因为刘老有早年学医打下的基础,他就又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医生了,所以不到三年的时间,他就名扬乡里了。当时,煤矿的老板为了阻碍刘老行医,就立了许多规矩,刘老就和老板捉起了迷藏。随着刘老病人越来越多,老板也就不管了。

刘老在煤矿学习会计期间,边学会计,边行医。刘老善于学习,并且思维非常敏捷,而且敢于决断,所以刘老在煤矿这一块儿也有很高的造诣,被矿工们成为“老博士”、“活老君”。

刘老在煤矿既当会计,又当医生的三年期间,长治地区,1927、1930、1933年,每隔三年,长治地区就发生一次瘟疫流行。刘绍武老师目睹了老百姓的灾难,开始了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悲惨的现实与苦心的实践,造就了刘绍武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所以刘绍武老先生经常说:“经坊煤矿是我从医的摇篮和学校。”在这期间,他学习会计的时候,有个叫马云亭的,是刘老从医路上的第一个学生。他比刘老要长六岁,刘老跟他学会计,他跟刘老来学医,两人互为老师。在这期间,有几个故事。

一个是马云亭出去看病,他处了一个当归龙荟丸,回来以后,他将患者病情讲给刘绍武,刘老一听之后,告诉他开错了,迅速就陪着马云亭赶到病家,这时候病家已经准备好后事了,煎好的汤药还没来得及服下。刘绍武就仔细的审查病情,此时患者外表一派阳热之象,但是内藏真寒,所以刘老迅速的开了一剂术附汤,马上熬好给病人服下,病人转危为安、死而复生。

还有一次,一个病人四肢厥逆,拘急疼痛,病人大汗淋漓,面色苍白。马云亭给病人出来一个四逆汤,刘绍武说:开错了,这是一个真热假寒之象,这个证是《伤寒论》第29条的芍药甘草汤证。所以刘老就开了芍药、甘草两味药,病人吃下去后一剂而愈。从这些小的案例里面就可以看出,刘老的医术在当时是非常高超了。

可以看出,刘老从小立下学医的志向,但是他在学医、从医的路上是非常艰难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他想学医了,就从医了。学医成为他的第二职业,也是他最好的职业,这是我们从这里面看到的这样一个情况。

刘老这种立志要从医的愿望一直没有停下来,在1930年,24岁的刘绍武就在长治地区(长治市西关关帝庙)创办了第一家私立医院——友仁医院。友仁医院取义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是论语里的一句话。

友仁医院附设了一个友仁医社,这才真正开始了他的从医生涯。他既是医院的院长,又是学社的社长。刘绍武先生的医德、风范众口皆碑,比如,解放前山西长治地区的名医也非常多,当时旧社会里的医生都有气派,就诊者多为豪绅巨贾。这些名医的诊费非常高昂,价格令人望而却步,诊费明码标价大洋一元,如果出诊城内4元,城外8元,晚上还要加费,车费另加。当时我们医生的身份地位是非常高的,老百姓找这些名医看病是非常难的。刘绍武老先生创立的友仁医院与众不同,他开得是一家平民医院,前来看病的既有显贵,又有挣扎在饥饿线上的乡民,所以友仁医院不像其他的名医们,开得高大上的高端医院,它就是一个平民老百姓的一个医院。

刘绍武先生每天天一亮,洗漱完以后,就会早早来到医院诊病。他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如果来的是重症病人,他会提前来就诊。刘老的诊费没有明码标价,全凭患者的心来给诊费,可能有的一角,两角,三角,五角,有的一元。当时也有富贵的患者,一次会给几十元。但是刘老从来不计较病人诊费的多少,一视同仁,对衣衫破烂的病人不仅拒收诊费,而且处方上还有盖上处方不收分文的章,专门针对贫苦老百姓刻了一个这样的章。许多贫苦的病人经常伏地磕头,感谢救命之恩,刘绍武老先生总是双手扶起病人说,吃副药就好了。

当时医院的医务人员,一共是五个医生。那时候,刘老已经有中西医结合的思维。五个医生里,三名中医,两名西医。另外还有两个抓药的,另有四个学徒。他们在诊病之余,还定期举行学术活动,社会医界的三十多位医生来听讲,医社成员的医学水平提高的非常快。1933年,长治举行的中医考试一共录取了12名,友仁医社就占到了10名,社会影响非常大。其中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长治当地的名医。这段历史,在《长治市卫生志》里面专门收载,记录说:“友仁医院学术风气很浓,除了他们院内工作人员以外,还吸收社会上的私人医生和爱好医学的知识分子三十余人,组成他们的社友,每周组织一次专题学术讲课,除本社友外,各界爱好医学的人士都来参加。所以诊所里面学术风气非常好,展开学术争鸣,探讨古今医学,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提高诊治疾病水平。”

这个时候的刘绍武经过这种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成为一名既有理论又有经验的真正意义上的医生了。这个时候他就阅读了《陈修园的医学七十种》,《医学大成》等三百余册。从193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皇汉医学》里面受到启发,这时他感悟到伤寒论的医学价值,并开始了一病一方,合病合方的诊疗模式。在猖獗的瘟疫流行中,刘老通过对《温病条辨》和《伤寒论》的反复对照和不断实践,体会出了仲景经方的卓越疗效和辨证优势。从此刘绍武先生就逐渐的放弃时方,专攻经方,对他以后的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院一共开了三年多,在1933年的时候,由于刘志丹将军东渡黄河抗日,在孝义与国民党展开激战。阎锡山惧怕共产党的活动,禁止了一切社团活动。根据资料记载:“刘绍武在友仁医社的讲学活动一共140余次。每次讲课的笔记都油印成册,一直到医院关闭。”到1938年,日寇侵犯中原以后,医院被迫关闭。这是刘老早年,从开煤矿到开医院的简单的一个过程。

刘绍武老先生离开医院后又重新回到了经纺煤矿,重新接手煤矿,在煤矿既当经理又当会计。虽然刘老早年经营煤矿,但是由于煤源不足,也是债台高筑。为了不影响给工人发工资,想尽办法,周转借贷,一年下来所剩无几。即使这样,他还经常接济贫苦百姓。每年到了秋收的季节,他就大量购进谷米,在院子里储藏了两个粮仓,以备在春夏之际周围农民闹饥荒。刘老采取了一个方法,春天就把粮食借出去,秋收以后老百姓再还回来,形成一个循环,年年如此。所以救困济贫的习性从他年轻时候就已经养成。

有一次,村里由一个叫张老四的年轻人,懒散赌博,不务正业,年终揭不开锅,大年三十到刘绍武的煤矿借粮。刘绍武老师顾其家有年高老母,没等张老四开口,就让家人给了他四十块钱,两斗小米,帮他度过难关。所以我们经常讲“人做善事必有善报”,后来日本人占领了长治,张老四做了村里的维持会会长。1939年冬天,日本人到村里开会,要抓刘绍武重新开矿。张老四借口拉肚子,跑到刘绍武老先生家里,通报了这个消息。刘绍武连夜越墙而逃,跑到了当时的国统区,幸免了日本人的捉拿。

刘绍武老先生给我们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就是他在经纺煤矿期间,这段期间刚好东北沦陷,很多共产党人就赴东北参加抗日联军,其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杨靖宇将军,将军是河南人,杨靖宇将军路经长治,路过经纺煤矿,当时刘老帮助他在这里住了一夜,这件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刘绍武先生心中常引以为豪。

1939年,日寇进犯山西,长治就沦陷。之后刘绍武老先生就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夜逃西安,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活。我们称之为“一身豪气不作奴,流落异乡研医理”。刘老在离开煤矿,逃难西安的时候,身上所带的盘缠全部用尽,人地两生,经济无济,到了西安三天,只好吃红薯,喝白开水度日。后来接受了西安当地教会的救济,在西安定居下来,开始行医为生。

按照当时国民政府的规定,开业行医像我们今天一样,需要取得当地考试院的行医资格证。刘绍武于1940年2月报名参加中医考试,9月份通过了陕西省西安市的考试,就取得了中医师资格。在西安尚仁路公字1号挂牌开业,正式行医。1942年又参加了中央考试院的中医师资格证书考试,1943年获得考试资格证书并登报公布,由于时局动荡,直到1946年才拿到中医师资格证书。在当时全国中医界通过这项考试的也是屈指可数,大约就40多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了中医界的泰斗。

在西安行医期间,刘绍武受到中西汇通派的影响,他开始大量学习西方的新兴学科,比如逻辑学、哲学、心理学等西学。他广泛结识医界同仁,参加了当时西安的中医学会,与西安的中医界的名人,比如陕西中医学会的理事长傅仙方、宋紫峰、王新武、史寿之等人,共同创办了《国医周刊》,在周刊上刘老连载了37期有关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文章。后来在碑林处所做“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学术演讲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当时云集于西安的中医师非常多,有600多人,当时中医学会从中选拔了60名医生,在西安市中医学会门诊部轮流出诊,刘老先生名列第十一名。所以刘老在年轻的时候就是非常有威望的了。

1943年,日寇攻进潼关,西安大后方受到威胁,开始疏散人口,刘绍武被迫迁往甘肃天水,在天水认识了他的第一个徒弟——徐光娣,并重新创办了“友仁诊所”。提到徐光娣老先生,他是解放以后天水市中医院的第一任院长,是天水市中医院的创始人。他在早年是跟随刘老学医的,这段历史也是非常珍贵的。当时天水作为敌后方,山西许多名流云集于此,在各界人士的赞助下,又开始恢复了他的友仁医社,了讲学活动,当时许多社会名流以及医界朋友前来听他讲《伤寒论》。

刘绍武先生从1944年8月到1945年5月,每天下午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当时的陇南日报社总编——张辅轩先生,后来是山西大学理化系的主任,老先生是1987年去世的。当时他作为陇南日报的总编,是他给刘老做的笔记,整理了30多万字的资料,包括《仲景学说观》、《仲景证治观》、《仲景药能观》。1945年,仲景三观准备在陇南日报要刊印,后来由于战事吃紧,陇南日报社被关闭,没能出版。日寇投降以后,由于战事稍缓。刘老急于返乡,他当时的讲稿就遗失了,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就是当时三十多万字的资料没有了,一直也找不到。后来我们曾经去过山西大学,找张辅轩老先生,问他这个事情,他说他的手头的这个资料,也多年找不见了。

1946年,刘绍武转辗3个多月,回到了太原。回到太原以后,他想回老家,当时由于太原是国统区,长治地区是八路军解放区,两个地方是封锁的,不能来往。所以刘老就没能回到他的老家襄垣,在太原市等待机会,在等待机会的过程中,他就在太原市的红市街宁化府对面的济华药店坐堂行医。从1946年3月一直到1947年8月,1年多时间,由于他的医术非常精湛,成为当时轰动太原的名医了,就医者甚多,名声大震。解放前,当时在太原行医的,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泗亦人先生(后任北京中医杂志总编),还有山西省的名医李瀚卿老先生(是山西中医研究所所长)。他们俩个人就听说,从西安过来一个医生在这坐诊,病人非常多,还有什么“行医证”,就慕名前去拜访。一个是他在西安发的行医证,再一个就是国家考试院发的执业中医师资格证,刘老把它称为“讨饭证”。刘老把这两个证书挂在大药房墙上面,作为他的招牌。李瀚卿和泗亦人老先生看见很稀罕,说从来没有见过两个证,在整个中医界里面是非常难得的。

1947年8月,刘绍武在太原呆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是一直回不去老家,所以他就决定重新回天水。他在整个太原行医过程中,基本上看病还是他的一贯作风,就是给穷苦百姓看病,诊费基本不收或者很少。所以他在最后这一个礼拜决定返回天水的时候,刘老就决定,义务免费给病人看病一个礼拜,就是义诊。就在中秋节这一天,患者送来的月饼,有64斤,刘老把月饼全部周济给路过的穷人。

1947年,在刘老返回到天水以后,内战就开始了。所以在1948年,刘老又从天水到了甘肃凉州武威,他在武威当地最大的一个药庄——同济药店,坐堂5个月。后来,在1949年的时候,他又重新从武威返回到西安。

刘老的人生里面,有许多神奇的一些故事。当时在西安,是一个国统区,共产党解放军大军压境,战事一触即发。刘老到了西安以后,他就晚上做了一个梦,说西安和平解放,被当时的人作为一种笑谈。因为整个胡宗南的中央军把守西安,和平解放不可能。但是不久,胡宗南的中央军就彻底的调离了西安战区,换防成了马鸿逵和马步芳的回回部队。奇怪的是,回回部队,在距离西安100多里以外的地方安营扎寨,没有进驻西安。在距离西安100多里地,经过解放军和马鸿逵的回回部队激烈的交战以后,就消灭了国民党的武装。1949年6月,西安和平解放。

刘老面对苦难,波澜不惊,面对人生的苦难,他从来没有埋怨过,或者颓废过。刘老一直都是默默的研究他的学问,为广大贫困的百姓解除苦难。从这段历史中,我们也能感悟到很多人生的真谛。我们今天处于一个好的时代,我们回顾先生这样的一段历史,对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事业是有帮助的。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想走近经方的世界,优酷视频《小道经方》等你来学习~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小道经方》的疑问,可以联系小道经方工作人员,我们会为您做专业、详细的解答。
新浪微博:@小道经方
470543119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