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发汗?太阳病用附子,疗效更显著?
大家都知道,《伤寒论》建立了一个非常严谨的辨证论治体系,每一个证,每一个方,每一味药的使用,都是极其严格的,比如什么时候用干姜,什么时候用生姜,什么时候加桂枝,什么时候加白芍,有理有据,有方有法。
而在中医发展的历史上,其实是存在两个派别,一个是民间派,一个是学院派,所谓的民间派,其实更多的是一些没有通过国家考试通过,或者经过国家严格的考核,但是临床并不使用官方教材那一套思路的医生,这些医生往往是中医疗效创新的源泉,他们能够开阔视野,能够提供新的实践数据,很多时候就是靠他们打破官方的条条框框,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对于对立的两个人,其实可以统一起来看待,中国学术的发展,从来都是从民间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总结升华,最后变成官方的学术,而官方的学术又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固化,失灵,只得重新再来。
孔夫子的学说是如此,朱熹的学说亦是如此,道家学术如此,佛家学术亦是如此。包括现代的扶阳理论,五运六气理论,其实充满了活力的理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与发展,也有可能成为官方的学说。笔者梳理气化学说的理论,写到流派时选的是扶阳学派的思路,而写医家则首先写窦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窦材的学说,其实是来自民间的,里面很多内容是没办法用现代的学术来解释的,我们只能通过临床验证。
从一个医案说起
《扁鹊心书》中有一个医案,记载:一人患肺伤寒,头痛发热,恶寒咳嗽,肢节疼,脉沉紧,服华盖散、黄芪建中汤,略解。至五日,昏睡谵语,四肢微厥,乃肾气虚也。灸关元百壮,服姜附汤,始汗出愈。
这个医案说的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伤寒,类似麻黄汤证,但是当时的医生没有按照麻黄汤的思路治疗,而是按照虚人伤寒建其中的思路治疗,所以疗效不是很明显,窦材抓住了其中的主要问题,就以姜附汤治疗,出汗而愈了。
无独有偶,2018年的冬天,因为气候较冷的原因,我在治疗伤寒感冒之时,也经常使用附子,疗效非常好,甚至有的时候用附子理中丸治疗太阳病的感冒,疗效也非常好。按照我们学习的理论,其实是说不通的,但是疗效在那,就可行。
对比窦材的医案,脉是沉的,而2018年冬天治疗的感冒,因为恶寒很严重,脉尽管是浮的,也可以用附子,而我们熟知的伤寒感冒,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恶寒,这个时候明显就是体内寒气重,用附子行不行呢?
伤寒外感可用附子
在窦材的书中,其实对伤寒诸证都有解说,等于重新构建了伤寒病的治疗的思路,在伤寒条文下,有一个条文:
太阳寒水,内属膀胱,故脉来浮紧,外证头疼发热,腰脊强,惟服平胃散,至六七日,出汗而愈。盖胃气不虚,传遍经络自愈也。仲景以为阳证,乃与凉药随经而解,反攻出他病,甚者变为阴证,六脉沉细,发厥而死,急灸关元,乃可复生。如本经至六七日发战者,欲作解而阳气少也,服姜附汤出汗而愈。
很显然,窦材这段话其实攻击的是张仲景使用寒凉药物的事,但是他所论的也不是阳明证,而是很明显的少阴证,不过有一个服用姜附汤而汗出愈,这个对于我们临床治疗伤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凡是遇见寒证明显的疾病,不管是在表还是在里,加入一定量的附子,其实都能很好的改善症状,能够使治疗疗效更加显著,更加迅速。
往期精彩内容
窦材为什么自称扁鹊第三,真的效果非常么?
艾灸是阳主阴从,治疗虚寒性疾病、大病
艾灸关元,既滋阴又扶阳
千古奇人窦材的保命之法
你的每个在看
我都认真的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