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医:跟着国医大师学习的感悟
#辨体质 做临床
但凡学中医的人,都知道国医大师的“精贵”。一共就选过三届,每届30位,一共也就90人,目前在世的也就60来位,加上年岁宜高,能够还在社会临床教学的更是少之又少。
国医大师自第一届评选以来,就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些中医不仅仅是中医的门面,更是社会的标杆。国医大师的评选标准极为严格,能够评上国医大师的中医,一般都具备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社会效益、高尚的医德医风,也是当代的模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所以跟着国医大师临床学习是很多中医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吧。
是缘分,也是好运气,让我当年考博的时候机缘巧合来到了国医大师王琦院士身边学习。王老师对我的第一印象是“江南小女子”,因为他是江南扬州高邮人,我又是紧挨着他老家的浙江诸暨人,同为“江南”人,加上我又跟师母是同姓,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
在跟着老师学习的这些年,不断的从老师的思想、言行、临床等方面吸取营养,不仅使得我的中医医术有了很快的提升,同时也不断的鞭策我努力学习、着力提升各种水平,跟随国医大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总结了几点,作为一名医生快速成长的建议和自己的心得。
一是人心向善,追求卓越。“人心向善”这是老师对学生们的第一要求,无论做什么事,心的第一个出发点一定是“善”,然后才是追求卓越的工作成绩。做个好人这个话或许听上去有些虚,但老师确实是经常这样强调,也是这样做的,要求我们学生把做人放在首位,让我们每个学生做到“真善美”,他曾经在一次年会上特意写了一篇长长的散文“真善美是一朵莲花”,无论是做学问也好,做临床大夫也好,做人是第一位的,首先要做个好人,才能做个好中医、好老师。
二是医生要成长,必须扎根临床一线,以患者为师。每一个国医大师的评选,都是需要50年的临床从业时间,这个时间长度对于一个医生来说,不仅仅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敬业精神的体现,五十年的坚持,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医大师们其实都是与事业融为一体,都会与患者打成一片,他们的思想、著作无不是从临床提炼出来的精华。正是因为如此,在身边很多中医西化,或者转行的情况之下,我始终坚持看病,现在更是因为网络的传播,有一批忠实的患者认可,我也是坚持每天看病。有的时候一天到晚都通过手机线上看病,这种高强度的临床条件下,也锻炼出来了自己的一身临床“嗅觉”本领,能够更好的洞察疾病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很多时候患者一说自己什么问题就能抓住“本质”。王老师他正是因为有了长期的临床经验,大量的临床数据,经过凝练形成了九种体质学说,成为中医界一股清流,是中医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典型代表。
三是扎实的文史功底,读经典,做临床。中国有一句俗话“一个秀才半个医”,用来形容儒生学医的易如反掌,当一个人的文史功底好的时候,学习中医就会变得非常简单;中国古代的名医,基本上都是非常好的读书苗子,比如张仲景是举孝廉,举孝廉在早先又叫做“举茂才”、“举秀才”,因为汉代的汉光武帝叫做刘秀,所以后来就不叫秀才了。张仲景是非常熟悉儒家经典的,我们仔细读《伤寒论》会发现,其实他很熟悉《周易》等儒家经典,其中序言之中的“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实际上就是来自易传;后世的医家,如薛生白,其实也是有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其撰写的《一瓢诗话》可以与当时的吴梅村、王士贞等相媲美。
王老师其实也是深谙这些道理,所以老师也经常会有一些诗词作品,因酷爱中国古典文化,所以师门喜欢读书的同门都会得到老师的青眼相待。
一个方子就是一幅作品
为了做好临床,老师一直都会要求我们多读经典,在临床跟诊的时候,他总是会突然问学生,他开的方是什么用意,是有哪些方?记得有一次门诊老师就突然停下来考我们用了什么方?于是我的一个师弟立即就说出了是“柴胡龙骨牡蛎汤”,这也大大刺激了我们周边的其他同门去学好经典。而且他经常强调学生们开方药物不要太多,要用小方治大病,比如他经常推荐用芍药甘草汤、枳朮丸、甘麦大枣汤等药只有两三味,却特别好用的方子。
还有一段时间我们一群学生每个月都会整理和探讨老师的病例,一个杂志还给王老师开了个专栏,分析总结老师的疾病用方思想发表文章,这些病例讨论有过敏性鼻炎、口腔溃疡、耳鸣等等,这种医案讨论形式真的是非常能培养中医人的看病思路和组方用药。
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也在不自觉的看一些古典的书籍,看一些诗词集子,通过这些书籍的浸染,自己在读经典的时候,会发现另外一种境界,而一旦进入这种感觉,就会不由自主的反映到临床上了。其实,这也是我一直能够坚持做中医,坚持看病,坚持做中医科普的原因。
四是做事极其认真,凡事皆细致入微。老师做事非常认真,有的时候出去讲课,课件一直都在修改,到开讲的前一秒有时还会修改。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特别认真严谨,比如去哪里开会,他会查一下这个地方有什么“特色”,在报告中说出来,这对当地的主办方和参会的人都有有个特别亲切的好感,觉得老师居然对本地怎么了解,真是非常用心了。这种认真的态度使得老师在业界也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而思想体系的建设也正是在这种缜密的思维之中,所以我们去看老师的著作,都是非常的细致入微的。因为老师的影响,在看病和写标书,写文章的时候,其实也养成了习惯,所以互联网上看病,有的时候看病都非常慢,反复思考,反复掂量,有的时候需要跟患者反复的确认。本身因为互联网科普,粉丝多,看病的患者也多,所以经常会欠下任务,好几天前挂的号,要滞留好几天才能处理好。但是,这种过程其实也很有助于自己的提升,因为凡事“缓则圆”,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有了更多的时间琢磨,自己就会更有体悟,更有心得。
五是温和的脾性,“温良恭俭让”,修出长寿的人生。一个人能够长寿,在普通人看来,就是脾气好;但是在一个专业的中医看来,长寿其实是中医养生做得好;中医本身是分科的,最早的汉代,就分成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除了经方是治病的,其余的三科其实都是修身养性的,治病应对的是突发的疾病,但是绝大多数人其实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预防疾病“治未病”才是最重要的;我在临床上一直强调调理,要患者自己养生,其实就是基于这么一种认识,所有的疾病,都是“三分治,七分养”,得病是你自己得的,痊愈也是你自己痊愈,医生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老师的医术高超,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来自温和的脾性,就是孔夫子所谓的“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正是因为如此,我自己在生活中也会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往这方面努力。
而因为疾病需要调养,对于很多患者来说,苦味的中药就难以为继了,所以开方都是开一些“药食同源”的药物,我的药里经常会有比如山楂、马齿苋、荷叶、薏苡仁等,因为我觉得食疗能够治好的病,咱们尽量少用药物。孙思邈曾经说过“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其实,从另外有一个侧面,患者找医生看病,不仅要吃药,也要看看医生本身,这个医生自己的状态也很重要,你说一个中医自己的搞得很差,他又如何能再好好研究清患者的身体。国医大师的养生方法也是同样值得患者学习,毕竟健康的方法都是一样的,生病的患者各有各的原因。
当然国医大师身上值得我和大家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限于篇幅,我们只是介绍这几点我体会最深的点,后面我们还会陆续不断的介绍我自己的临床心得,以及自己对中医的感悟和如何学好中医的建议。也会分享在做临床的时候获得的一些心得。
最后,引用王老师的2021年的医师节寄语:“医者要正其心,精其术,修其德,心中装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想,大医精诚永续传承”,与大家共勉!
声明:本文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俞若熙教授投稿,后期将陆续给大家推送相关文章,也欢迎各位忠实的粉丝投稿,分享大家的临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