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瘟疫明明是肺部感染,为什么不能以宣肺治愈?

瘟疫明明是肺部感染,为什么不能以宣肺治愈?

瘟疫到底是什么病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医界探讨的,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争议。《難经》本来就有所谓的伤寒有五,把外感疾病分成了五类,所谓的伤风、伤寒、温病、湿温、热病,这些问题也并没有把瘟疫和伤寒的关系说明白。

其实,按照《伤寒论》中的方药组合,确实很难找到治疗瘟疫的方剂,对于瘟疫,特别是流行性的瘟疫的治疗,还是缺乏很多考量的。在整个伤寒论中,根本没有用到黄芪补脾胃,所以对于内伤疾病确实没有很好的归纳,只有在《金匮要略》中才有所体现。

瘟疫是什么疾病?

按照我们对瘟疫的理解,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现代的肺部感染,如癸未年的非典,还有丁酉年的流感,甲午年还有所谓的埃博拉等。

在这些所谓的瘟疫中,一大部分就是肺部感染,如果有大热的情形,那就是涉及了脾胃湿气重,如果只是温和的感染,一般就是肺部感染。

温病,和瘟疫,其实是两个概念,温病代表的是外感热病,主要区别于伤寒的发热恶寒,温病只发热,不恶寒。瘟疫与温病的差别只在于,瘟疫是发热疾病,而且具有传染性。所以瘟疫有可能是伤寒,也有可能是温病,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温病。

流感为例

其实流感开始就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流感的很多症状是咽喉症状,气候慢慢变成发热,有的时候有一定的恶寒,但是绝大多数都会变成了发热不恶寒,甚至很多时候出现晚上烦躁。

按理说,肺部感染,肺气不宣,则服用宣肺的药,就能达到治疗效果,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感冒清热颗粒。然而,事实上,肺部感染的流感,一开始使用感冒清热颗粒以后,有效,但是久而久之就无效了。

温病就是这样,按照吴鞠通所谓的“右脉大”,开始是“温邪上受”,导致肺脉浮,温病有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的时候一般是右寸脉浮,之后慢慢变成肺脉浮大,最后转变成右脉都大。这就是温病的特点。

右脉大为内伤

流感就是在一步一步的治疗过程中转化成内伤的,内伤的脉象就是在温邪上受几天之后形成的,此时的温邪还有卫表的症状,但是我们不能按照卫分证来治疗,也不能按照伤寒的太阳证来治疗。

一方面,这种内伤是外感症状,但是没有浮紧脉,另一方面,这种外感还有热象,出现心烦的情形,但是既不能发表,也不能清热,所以这就是温病治疗的一个关键点。

后世医家如吴鞠通认识到了这一点,“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用的是辛凉平剂的方法,并且注意到了这点。“方论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盖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再,误汗虽曰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

但是,吴鞠通的银翘散是否能够达到治疗的效果,我不是太了解,但是道理是对的,一般出现了右脉大,内伤疾病,就回用李东垣的甘温除大热,而不是什么辛凉之际了。

戊戌年的流感

其实丁酉年的流感一开始也是肺部感染,咳嗽,流感七日后很多人症状消失,但是因为流感具有流行性,会在不同的人之间流传,所以很多人痊愈之后,其实还是有很多症状。

近段时间,开始出现了流感现象,但是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最近的气候确实也是比较异常,而且今年的气候就是火太过,克金,稍微再加点客气和客运的火,就出现了肺部感染难以治愈的现象。

但是,火克金,又不能纯粹使用清热的药物,因为今年的司天为太阳寒水,在泉是太阴湿土,如果用寒凉的药物,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今年的流感该如何辨证论治呢?还是离不开温病的范畴。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