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进阶之——经文串解(四)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着,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弘,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黄帝说,您刚才讲的东西,上则把天气概括了,下则把地纪也说了,可以说非常全备了。我愿意把这些都藏起来,这些内容遗留到后世,使得统治者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对于自己也可以养生,百姓也可以明明白白地知道,让这些造福后世吧。如果想这样,您还有什么要说的么?
老师再次表达了如何传道,这些东西都是非常机要的道术,非常的微妙,虽说微妙,但也是有迹可循的,所以天地之气来了有征兆可以看到,走了也有征兆可以看到。人生于气交之变,只能怀着敬畏之心,才能得到很好的福报,如果摒弃这些想另立法度,估计要受到天殃了。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乙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现代人一直说中国没有逻辑,其实中国人的逻辑比外国的逻辑更加的精准,其中阴阳就是一个逻辑,五行也是一个逻辑系统,通过这些逻辑。所以知道了开始,就会比较容易地推导出接过来,知道近的内容就可以联想到远处,周易所谓的“履霜坚冰至”,“一叶知秋”等等都是这样来的。所以黄帝非常希望他的师父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式推导,把所有的情况都可以考虑在内。“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既要非常简单,又可以包括所有的宇宙之道,作为这个天地之道的规矩。
于是鬼臾区就说了,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天地之道其实是非常明明白白的,为什么会说“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呢,其实天地之道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存在着一个感召的关系,也就是天人相应。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甲己两年都是土运,不管太过与不及,但是都是土运作为皈依;乙庚化金,乙庚两年都是以金作为皈依,同样的道理,其他年辰也是按照这个来。其中定甲己化土的嘴更本原因就是以己属土,是天门,生出万物之地。通过己为阴,为土,为不及,然后按照太少相生的迎随,就可以推出其他十天干的五行属性了。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戊之岁,上见太阳;已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然后,黄帝接着问六气是怎么一回事。其中天干对应的是五行,对应的是在地成形的五行;而地支则对应在天成气。所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地支,第二层是三阴三阳,第三层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子午两年,中间是少阴,其实少阴的外面,或者说上面是什么?是热气。同理,丑未之岁,中间是太阴,太阴的上面或者说外面是湿气,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