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一篇来自铁杆中医粉的投稿:由一次梅核气想到!

一篇来自铁杆中医粉的投稿:由一次梅核气想到!

篇首先向大家坦白一下,第一次写网文,且不具备任何专业性,且站在中医鄙视链的最底端,来分享一个中医大白的一些极其不成熟的观点。
首先致谢马纯阳老师,以我的病历为医案,撰写了《梅核气,服用半夏厚朴汤无效,怎么回事?》一文发表在公众号里,使我对梅核气的发病机制(神叨中年妇女和心理学专家为易感人群)及诊疗思路有了一定的理解。
作为一个泛灵论主义者,我一直相信万物皆有灵。也正是这种神神叨叨的气质,才会在本科就自废武功,毅然决然荒废曾经辉煌且热爱的理工科学业,开始追随庄子、曹雪芹、金庸等各个时代人文界的豪杰,成为赛先生的背叛者。开篇就扯远了,没办法,思维实在太发散,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是学不好中医的,中医情怀,始于一段极其辛酸的往事,暂且略过不提吧,毕竟,像黄元御、傅青主等等那样的大家在开悟之前都会遭遇一场人生的劫难,非遭尽劫数而不能成就辉煌,常常以此自勉。
先说这几个月来最糟心的事儿,2018恰逢本命年,湖南基本11月入的冬,就大概在换冬季工作服那一天,本命年的大礼到了,:喉咙突然发紧,整个喉关像是戴上了铁箍,吸气和吞咽时都带着钝痛。第一反应就是感冒了,赶紧买来四季感冒胶囊来应付,这个药是个药房畅销药,不需要太辩证,寒热兼治,因为我这种虚人感冒基本不会出现伤寒论里太阳病的任何一套完整的症状,脉不会浮紧,头项也不会强痛,所以这个成药很讨巧,成分上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平时用上都会舒服一点。可是,这次失算了,吃了两天,咽部的感觉居然还在。然而,自认为翻过几页中医典籍就略懂中医,于是有了第二个判断:梅核气。这个判断是有据可依的,早两年犯过这个毛病,用了两瓶逍遥丸治好了,病程一个月左右吧。于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吃了一周的逍遥丸,仍不见效,转战小柴胡,二陈丸,咽炎片,玄麦甘桔等等等等,依然如故。于是大家是不是要问,为什么不坚持用药呢?因为,我是个极其敏感的人,是那种敏感到一小杯红茶(不是绿茶,更用不着咖啡)就能失眠,两粒头孢就可以抢救的体质,这种体质最终决定了我此生只能与中医结缘,而且还是个灵敏度很高的验药仪器 ,虽然我也同样惧怕附子和麻黄…但是,我坚信,总有一款温良恭俭让的方剂,可以治好我。于是便开始了长达4个月的慢慢求医问药路。

首先问的是伤寒杂病论,作为一个中医云铁杆,我也是这几个月才开始通读完(非精读)这300多条的干货论著的。仲景留下的这几百条谜语据说古今无人能真正揭秘,但是经方治大病的事例和文章屡见报端,我对经方在内心是崇敬有加的,自己没有对应的症状,就拿家人和同事来练手,桂枝汤,小青龙,麻杏石甘,大小柴胡,乌梅丸…有时候还真好使,可以说效如桴鼓,现在想来自己胆儿还真肥,居然敢直接用人类实验,比西医动物实验还残忍。常常也妄图打开中医和赛先生一向两厢嫌弃的尴尬局面,试图构建经方矢量和矩阵,用线性代数来解释经方,或者构建一个系统模型,来解释经络运行机制,表达一个理工女对中医药的不同见解 ,然而,屡屡被内行吐槽和否定,吐着吐着就习惯了。这次终于逮住了一个经方:半夏厚朴汤,并且兀自下毒手针灸内关等相关穴位,信心满满等待着咽部的异物感和疼痛感消失,然鹅…3付药后,我开始紊乱了:这个千古名方并没有让症状有半点缓解,我开始思考,这个梅核气是不是没有那么简单,既不是太阴病,也不是少阳病,那它到底是个啥病。我也试图摸过脉,整体脉比较沉弱,加上对脉诊一知半解,总觉得每天每刻脉都在变,舌苔也是,感觉这两个标本都没有一个比较恒定的表现,所以我也没办法用书上的知识搞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得的这个病。那段时间刚好基本每天业余都在一个学习中医的群里跟大家研讨,群里有一个很牛的师兄,长着一副优美的嗓子,还写得一手好字,圈粉无数,关键还大爱无疆,经常免费给大家开方治疗疑难杂症,他曾经三副药治好了我公公的疑似股骨头坏死,三副药从躺着到健步如飞,绝无虚言。群里的同学都对这位师兄敬佩有加。在半夏厚朴和逍遥丸,小柴胡,咽炎片,玄麦甘桔颗粒,知柏地黄丸等成药失效之后,我斗胆联系了那位大神师兄,呈供了舌头图片和症状描述,师兄开方如下:制附子8郁金7香附6柴胡12山萸肉20熟地30茯苓15白术15肉桂6天冬12磁石8葛根15麻黄7桂枝15陈皮8砂仁8白术12党参15炙甘草10生龙骨15生牡蛎15生姜3大枣4。

看到这个方子的时候,我赶脚师兄给我判断的是少阴太阴太阳少阳合病,心里是有点发麻的,方子有点大,用药也很重,整体看升降收放的药势都很大,但是我不知道这个药方的合势在哪里,本着对师兄的崇敬和信任,我当晚把药配完喝了半副就睡下了。睡下之后不到半小时开始冒冷汗,心悸,意识模糊,有休克的预感,预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因为配方中有附子!我何其敏感,配药的时候把绿豆蜂蜜和甘草都买好了,熬药前把这三个东西熬了个解药备着,果然附子中毒了,大量出虚汗,可能麻黄也在作祟,赶紧服解药,症状在12小时后缓解。其中的惊险不再赘述,多次因药物过敏被急救的经历让我视过敏为家常便饭…后来因为此事跟师兄还建立了比较深厚的友谊,这是后话,毕竟嘛,再牛的中医也是各通一窍,全才很少有。总之,病没治好,因为误治,可能还有引邪深入的情况(猜测的)。群里一些热心的同学于是分析我是精神层面出现了问题,也有人认为这个是业病,有劝我念佛的,有劝我练功的,有提供各种偏方的,其实我不好意思说自己很早就入过这些玄妙之门,这次的病症,在反复的诊断的尝试之后宣告失败。期间我一直在某个中医自主学习群里跟学友们畅谈中医理想,也业余浏览了诸如四圣心源,内经,金匮等基本论著及倪海厦、李阳波、刘力红的当代大师的作品,最喜欢的是本草经疏和傅青主。

如果说马纯阳老师最终治好了我这次奇特的梅核气,那指点我找到马纯阳老师的一定是傅青主和彭澍老前辈。为什么独衷傅青主,是因为挚爱《红楼梦》,读内经,感觉那是神写就的,读伤寒,感觉那是圣写就的,读其他,觉得是各种大牛写就的,唯独傅青主,他是用情写就的。当然也有人说他的书是收录了民间的一些验方集成的,但余以为不然,傅青主作为那个时代的“学海”,他所有的方子,细看是自成体系的。他在文学艺术和佛释道领域的造诣可以说是他山之石,加上传奇的个人经历及清高的气节和对妻儿对苍生至死不渝的爱等等都全息地投射到他的每一个方剂的用意上,有人说他才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笔者更是五体投地了。每一个方子都带着深深的悲悯和浪漫主义色彩,如果说方子的美感,没有一本书能与傅青主女科相媲美!

再说本草经疏,这本书我最早看到的是图册,刚开始把它当成是神农本草经的著疏,不同的是彭澍把每一味药都赋予了生命、性格和气质,我读伤寒的时候,很多方义就靠这本书来阐释的,好比五苓散,只有在经疏里才能查到,茯苓是生在松下,能除阳中之湿,而猪苓生于枫下,可除阴中湿…这种阐述,可以用一个非常直观的意象告诉我们,为什么药a能干这个事,药b能也能干这个事,为什么方剂里用a而不用b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方子差别很细微,伤寒里很多方子可能就差一味药,也可能药方相同,仅是剂量有些许差别,适应症就会谬以千里,为什么?我想内经和本草疏证应该可以回答这些问题。可惜,时间太少,每本书都来不及细看,余生慢慢看吧!
离开梅核气的话题有点远,现在拉回来…
某天有位师妹给我推送了一位韩国人的中医课件,那个课件很有意思,他依据内经把人分为太阳,少阳,少阴和太阴四种体质,并研究出四种体质的人群犯六经病后该如何用药和组方的问题,这个理论我认为是有创新性的,有点像心理学中的气质四分法。因为我一直在考虑对附子过敏的人要补那肾中一阳有没有替代物?对麻黄过敏的人要解表有没有替代物?这个替代物的问题,其实我在傅青主女科里已经找到疑似的部分答案,至于这个答案对不对,我不敢说,因为此刻我在内行的眼里,依旧只是个天马行空的大白,…而已。但是,我已经决定,寻找一个能开出一个跟自身气质相符的药方的大夫,来解决我的问题是唯一的出路。虽然自己确实没啥气质。

怎么去识别这个方子这个大夫适不适合自己,这是个玄之又玄的命题,不瞒大家说,15年我曾参加过一段时间比较专业的心理学培训,培训成绩在整个系统中也蛮不错,导师们很喜欢我这种有分裂气质的发散型思维,哈哈,毕竟,心理学大咖康德弗洛伊德他们都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梅核气,但是我觉得马纯阳老师举的心理学教授得梅核气的例子是非常典型的,而且夫妻情感不合诱发梅核气这个我也是有实证的。这次,我发挥了强大的第六感,在以往关注的公众号中寻找文章气质飘逸的作者,最后找到了神奇的马纯阳老师,刚开始我比较内敛,本来是想在培训班里边学边咨询的,后来有一天实在堵得难受就私信咨询了老师,于是老师当即给开了头一个方子,这个方子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当即我就把这个直觉反馈给老师了,老师对我这个关键性神叨只是一笑而过,他只说别到时没效果啪啪打脸。

当天配了药当天服,几副下去异物感就好多了,这已经是这四个月来最好的时候了,不巧的是,药吃着就提前来例假了,还出现了久违的痛经,5副药后,老师让改服柴胡桂枝汤…基本的情况都在公众号文章里讲完了。到现在,除了牙龈阵发性疼痛外,咽部的不适感基本没有了。算是告一段落。

对于老师的诊断,我认为是很有特点的,他很谦虚地说这个方子是凭感觉开的,这一点我就觉得很靠谱,一般学到一定层次的人都形成了一个灵敏的神经网络系统,无意识的把正确的运算结果输出到终端。其实我有点后悔当初放弃了专业,跟我同一起跑线的同学现在都基本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了。中医的这套思维,如果能运用在理工科学习和研究中必然相当牛x的,这个要展开说应该可以再唠三天三夜都没问题,而且跑题了。

梅核气到底是哪个层面的病?少阳?少阴?太阴?太阳?阳明?其实我到现在都没太搞明白,猜测它是个合病或者某种病的变证吧?如果单靠经方,能不能解决?但对于我自身来讲,早起有口咸口苦的现象,偶尔有颇欲呕的感觉,少阳证肯定是有了,还有寒水上泛的问题。马老师还加了牡丹皮凉血分之热,这个感受也很明显,之前咽部的两个溃疡点也没有了。

马老师还判断将来会出现阳明症和太阳症,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哈,我倒是希望这场梅核气就这么结束吧,本命年已过,是该分手了。葛根汤据说能长个,我是准备给那几个打篮球的小伙试一下的。

给这次的梅核气做个小结:1.辩证是至关重要的2.经方和时方都不是万能的3.走投无路的时候,不妨启用下第六感,找到对的大夫和药方,傅立叶级数告诉我们,在同一个时空里,再牛的大夫再牛的方子,如果跟你不在一个频域里,是没法给你治病的。(第三点灵感不足者慎用)
通篇行文散漫,逻辑也不严谨,全程都没站在学术的高处去看问题,欢迎各位学友随缘批评指正。
点评:这是一位铁杆中医粉丝的来稿,可以说很经典,其中的问题是很多中医专业人士都没办法回答的。那么问题来了,里面那么多的疑点到底是为什么?
欢迎各位铁杆粉丝提出自己看法,深刻的看法越多越好,也欢迎投稿!

前期精彩:
梅核气,服用半夏厚朴汤无效,怎么回事?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