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治病必求于本,为什么体质用方会很简单!?

治病必求于本,为什么体质用方会很简单!?

#辨体质 做临床

前面我们分析过,中医治病其实也是分标本,我们熟悉的《伤寒论》其实又叫做《伤寒卒病论》,所以从字的表面意思来看,其实是主要治疗新感疾病的,所以在《伤寒论》之中,我们看不到如黄芪这类补药,倒是可以在有一些方剂之中看到人参之类的补药。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伤寒论治疗的是标,并不是本;我们知道,在经方的诸多名家之中,如黄煌教授就提出了药人的学说,实际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中其实也有一些关于体质的论述,如湿家、酒客家、黄家、喘家、虚劳家等等,这些都是早期的体质相关的论述,但是在《伤寒论》之中,还没有被系统的阐述出来。

在临床上,我们按照王老师的九种体质学说,指导实践,实际上就是在运用几个固定的体质适应方治疗疾病,这个过程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治疗简化的过程,体质学说的好处之一,就是将临床的很多问题简化了,所以看病也变得简单和高效。其实,一开始做体质学说的探索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但是王老师独具慧眼的坚持下来,并且在体质辨识和治未病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效不更方与效必更方

在临床上,我们有不少情况下是效不更方,有的时候则是效必更方,很多人对这个不理解,特别是对于中医没有基础了解的人,不会理解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内容。今天,我们就可以从体质学的角度或者从临床的角度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效不更方,其实是在我们通过辩证与辩体之后,给出的治疗方案,辨证论治的方向与体质辨识的方向是一致的,这个时候就要坚持这个方,坚持吃下去,患者的疾病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改善,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扭转以前的问题;这就好比一个老人家,因为气虚导致了感冒,但是这个感冒是风寒感冒,我们普遍的会使用含有麻黄之类的发表的方剂,但是这类方剂只能吃个七八成,要吃完了之后,就要赶快进入补泻结合的阶段,不然的话老人的身体是受不了的。

所以效不更方其实是辩体论治,辨证论治的有效的结合;同理,效必更方,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了,比如我们遇见了阴虚体质的患者,刚好在冬季感冒了,这个时候就会有风寒感冒的特征,我们用药就会偏向于辛温的药物,一旦感冒几乎痊愈,我们就不得不改为一些有滋阴效果的药物,这样才能将人体的抵抗力提升上去,不然还会变生他症。

治未病才是治本,治已病则是治标

《四气调神大论》是中医的一篇基础性文章,其中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的论述,我们一直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但是很少有人能够体会这句话的深意。

实际上,治未病,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很多人会疑问,未病怎么治?还没有得病,怎么治疗?这就是中医的体质学的魅力,没生病并不代表着不会生病,只要有体质在,就是生病的基础,我们治未病就是要从调理体质开始的,因为体质才是我们所有疾病的基础。

所有的治未病,都是治本,但是这个过程很漫长,一般都要持续一个人的整个人生;治已病,是比较短的,一般只有在有了明显的症状之后,才会吃药。

基于体质的辨证论治,实际上就是将未病之体,已病之证结合在一块,不但要调理病证,还要调理体质,这才是效不更方和效而更方的原理所在。而体质用方就会因此变得更加的简单。

声明:本文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俞若熙教授投稿,后期将陆续给大家推送相关文章,也欢迎各位忠实的粉丝投稿,分享大家的临床心得体会。

往期精彩:

治本为什么要求本,治病求本到底说的是什么,辨证论治只是治标?

如何成为一名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医:跟着国医大师学习的感悟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